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这次出征少了他

结束国内的热身之旅,中国男篮带着14名球员出发,前往亚洲杯的主办地沙特阿拉伯吉达。尽管4场热身赛取得全胜,内外线表现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对于这支中国男篮的亚洲杯前景,大多数人的态度还是谨慎的,毕竟,现在的亚洲篮坛竞争形势早已不同往日,中国男篮还能不能算是“第一梯队”都有待检验,更何况,这一次还是以残阵出击:周琦、赵继伟、赵维伦、曾凡博、张镇麟、崔永熙……多位昔日的主力或是半主力球员都因伤缺席。

当然,相比于一众伤员的缺阵,杨瀚森的缺席则是令人欣慰的,甚至让不少球迷喊出了“篮协终于进步了”的口号。原因很简单,过去的教训实在是太痛了,以至于现在还有人会畅想,如果姚明没有繁重的国家队任务,到底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男篮伤兵满营、内线人手紧缺的情况下,篮协就算是选择让杨瀚森回归也属于“情非得已”、可以理解的范畴。即便是开拓者方面,在宣布杨瀚森缺席夏季联赛后续比赛时,也表示“球队向来支持国际球员为各自国家队出战”。这种情况下,篮协最终能够“忍痛割爱”,确实体现了其在管理理念、运动员培养机制、沟通模式等方方面面的进步。

或许有人觉得,现在的亚洲杯早已经与奥运会、世界杯资格脱钩,篮协做个“顺水人情”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实际上,本届亚洲杯是新奥运周期中国男篮面对的第一项大赛,成绩同样是考量这支球队的重要KPI(关键绩效指标)。更何况,前段时间出战的U19男、女篮以及女篮国家队,成绩都不算理想,如果按照过去的思维,篮协肯定要给中国男篮“加码”——如果不是观念的转变,“放人”两个字真没那么好说出口。不要忘了,当年只是为了多卖几张门票,姚明连热身赛都要全勤……

这一次,杨瀚森的缺席或许标志着中国篮球将彻底告别“赛事任务第一”的旧模式,转向“以球员发展驱动国家队竞争力”的科学路径。如果中国篮协能够就这一次的“顺应民心”制度化、常态化,甚至实现国家队“邀请制”,将对中国篮球人才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记者滕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