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里,杂号将军跟雨后春笋似的,虎威将军算是其中最有响头的名号,前后有四个人担过——赵云、于禁、吕蒙、丁奉,个个都在战场上拼过命。
说到赵云的虎威将军,倒不是刘备或刘禅正式封的。汉中之战那回,黄忠领了任务去劫曹操的粮,过了约定时间还没回来,赵云觉着不对,带了几十骑出去找,刚巧碰到黄忠被曹军缠住,连张著也陷在里面。赵云二话没说,带着人冲进去,把黄忠和张著都救了出来,退回营寨时,沔阳长张翼正想关门拒守,赵云却摆手让开大门,把旗子都收了,鼓也不敲。曹军追到门口,见这阵势,疑有伏兵,犹豫着不敢进,慢慢往后退。赵云瞅准时机,突然下令擂鼓,弓箭手一起放箭,曹军吓得转身就跑,自相践踏,掉进汉水里淹死的不知有多少。第二天刘备亲自来赵云营里看昨天的战场,摸着地上的痕迹叹:“子龙一身都是胆啊!”当下就让人摆酒,跟将士们喝到天黑,军中从此就叫赵云“虎威将军”,连营外的百姓都知道这事。虽说不是官方册封,可这名号是弟兄们用眼睛看出来的,比金印还沉。
曹魏那边的虎威将军,是五子良将里的于禁。这人治军是出了名的严,当年张绣造反,曹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青州兵趁乱抢劫,于禁二话没说,先斩了几个带头的,再去见曹操请罪,曹操夸他能跟古代名将比。后来昌豨又反叛,于禁奉命征讨,昌豨跟他是老相识,见打不过就投降,手下将领都以为该把昌豨送曹操那儿,于禁却说:“你们忘了曹公的规矩?围了之后才降的不赦。我当将领的,得守着法度。”说完亲自提刀,对着昌豨哭着斩了。曹操在淳于听说这事,叹着气说:“昌豨投降不找我找于禁,这不是命吗?”打那以后更看重于禁,东海平定后,就封他为虎威将军。可后来关羽围襄樊,于禁带军救援,被水淹了七军,居然投降了关羽,这事儿一闹,他那虎威将军的名号也跟着蒙了灰,连曹丕都让人画了他投降的画儿羞辱他,到死都没抬得起头。
东吴的虎威将军里,吕蒙算是第一个熬出来的。他打小跟着姊夫邓当混,孙策活着时就以胆气出名,孙权接手后,慢慢受重用——破黄祖时他是先登,围曹仁在南郡时出了不少奇计,后来占荆南三郡,擒了郝普,合淝之战里又奋勇挡着魏军追袭,功劳攒够了,就拜了左护军、虎威将军。之后他替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把关羽都给擒了,东吴的地盘一下子大了不少,孙权封他为南郡太守、孱陵侯,可没享几天福,突然得病死了,才四十二岁。陈寿写《三国志》时说他“有国士之量”,毛主席也夸他会用兵,还让战士们学他多读书的劲儿。
还有个丁奉,算是三国最后一位虎威将军了。他打少年时就投了军,跟着甘宁、陆逊、潘璋这些人打仗,每次都冲在最前面,斩将夺旗是常事,身上也落了不少伤。孙权活着时,他才做到偏将军,直到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才升了冠军将军,封了都亭侯。东兴之战那回,司马师派司马昭带七万大军打东兴,诸葛恪领了四万去救,丁奉带着三千人先到,正好碰上下雪,魏军在营里喝酒取暖,丁奉说:“现在敌人没防备,咱们冲过去就能赢!”说完光着脚,拿着短刀就往上冲,三千人跟着他,把魏军杀得四散逃跑,这就是“雪中奋短兵”的典故。后来文钦投降东吴,丁奉作为虎威将军,又带着人杀了上百个敌兵,立了功。孙休当皇帝时,丁奉设计把权臣孙綝给除了,拜了大将军,后来又当右大司马、左军师,直到建衡三年才死,活了快八十岁,算是看着三国走完最后一程的人。民间有传说称他会飞石技,跟《水浒传》里的张清似的,可正史里没提过,倒也添了点传奇色彩。
这四个虎威将军,赵云最出名,靠的是“一身都是胆”的名头;于禁最可惜,前半生的功劳全让投降这事抹了;吕蒙最励志,从粗人变成能运筹帷幄的都督;丁奉最能熬,打了一辈子仗,熬到东吴的柱石。其实虎威将军这名号,说到底靠的是战场上的真本事——赵云没官方封,可军士们自发叫他;于禁虽然后来栽了,可当年斩昌豨时的狠劲,也配得上“虎威”二字;吕蒙和丁奉,一个靠谋略,一个靠勇力,都在东吴的江山里刻了名。不管官方认不认,能让对手怕、让弟兄们服的,才是真的虎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