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新增“保质期到期日”和“消费保存期”两项标准,进一步规范食品标签管理,减少食物浪费,并帮助消费者更科学地判断食品是否安全。这一新规引发广泛讨论:食品过期后是否还能食用?保质期内是否绝对安全?事实上,食品的安全性并非仅由日期决定,而是受食品类型、储存条件、包装状态等多重因素影响。
保质期≠安全期,储存条件才是关键
许多人误以为只要食品在保质期内就一定安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签指明的储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而非食品变质的“最后通牒”。例如,一盒牛奶若未冷藏存放,即使在保质期内也可能因细菌滋生而变质;相反,某些干燥食品(如饼干、方便面)若密封良好,即使过期几天仍可安全食用。因此,判断食品是否安全,不能仅看日期,还需结合“看、闻、尝”三原则——若食品出现发霉、异味、变色或黏腻感,即使未过期也应丢弃。
新国标:从“保质期”到“消费保存期”
此次新规最大的变化是要求食品标签直接标注“保质期到期日”,而非传统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模式,消费者无需再自行计算过期时间。此外,鼓励企业自愿标注“消费保存期”,即在保质期后仍可安全食用的延长期限,以减少食物浪费。例如,一罐未开封的蜂蜜可能标注“保质期至2026年12月31日”,但实际在干燥环境下可保存更久,企业可额外提示“消费保存期至2027年6月30日”。不过需注意,消费保存期仅作参考,法律上企业仍以保质期为责任界限,过期后食用风险需消费者自行承担。
哪些食品过期后风险高?哪些相对安全?
食品过期后的安全性差异极大,主要取决于其成分和加工方式:
高风险食品(过期后严禁食用):
生鲜类(肉类、海鲜、巴氏杀菌奶)易滋生致病菌,过期后即使外观正常也可能含毒素;
湿粉类(米粉、河粉)可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
食用油氧化后会产生有害物质。
低风险食品(适当条件下可延长食用):
干燥食品(饼干、挂面)若未受潮,过期1-2个月仍安全;
高糖/高盐食品(蜂蜜、酱油、罐头)因渗透压抑制微生物,未开封时可保存多年;
发酵乳制品(如酸奶)若冷藏且未胀袋,过期3-7天内或可食用。
保质期越长,防腐剂越多?冰箱能永久保鲜?两大误区需破除
1. “保质期长=防腐剂多”:事实上,食品保质期长短取决于水分含量、加工工艺(如脱水、盐腌、灭菌)及包装技术。例如,腊肉、腐乳依靠高盐防腐,蜂蜜因低水分天然耐储存,均无需额外添加剂。
2. “冰箱万能论”:冷藏只能延缓变质,无法杀死已有微生物。部分食品(如热带水果、巧克力)冷藏反而加速腐败,而反复解冻的冷冻肉更易滋生细菌。
新国标的推出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更趋精细化,但消费者仍需培养科学的食品储存习惯:高风险食品严格遵循保质期,低风险食品可结合感官判断,开封后尽快食用。未来,随着数字标签(扫描二维码获取详细储存指南)的普及,食品安全的透明度将进一步提升。记住,日期只是参考,真正的安全钥匙掌握在每一位消费者的手中。
#过期了的食物还能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