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能刷到类似的消息:北京海淀有房东把报价降了 12%,房子挂了俩月还是没人问;上海外环的新盘干脆挂出 “7 折特价” 的横幅;深圳龙华一套别墅,一年功夫跌没了 150 万。中国楼市这波 “信心危机”,来得比预想中更猛烈。
8 月的全国房价数据一出来,连业内人都觉得意外 ——70 个大中城市里,居然没有一个出现上涨。一线城市二手房环比跌了 1%,二三线更是肉眼可见地 “跌跌不休”。这事儿到底是短期的波动,还是真的摸到了长期拐点?
数据里藏着答案。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 8 月数据挺刺眼:一线城市新房环比降了 0.1 个百分点,虽然幅度不大,但信号很明确;二手房更惨,直接跌了 1%。北京、深圳的二手房均价同比都跌超 3%,广州有些区域更夸张,比 2024 年的峰值跌了近三成。
二线城市里,杭州、南京、成都这些核心城市也没扛住,新房环比降幅在 0.3% 到 0.6% 之间。前几天和成都的中介聊天,他说当地一个高端楼盘,单套直降 150 万,照样没人接盘。至于宝鸡、宜昌这些三线城市,房价直接跌到 4000 元 /㎡以下,就算这样,买家还得再砍个 8 折才肯出手。
9 月的数据更让人揪心。一线城市新房跌幅扩大到 0.5%,二手房市场压得喘不过气。住建部三季度报告里说政策松绑会起效,但说实话,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浓得化不开,市场哪那么容易回暖。
聊到具体的城市情况,更能体会到这场降价潮里的 “众生相”。北京五环外早就取消限购了,可降价还是换不来成交。海淀区一套学区房,从 1200 万降到 1050 万,降了 12 个点。带看的人多了些,但成交周期硬生生拉到了 3 个月以上,太难了。华润那个九悦楼盘,7 月到现在调了好几次价,125㎡的户型从 225 万降到 210 万,还搞 “工抵房” 变相降价,效果还是一般。
上海外环外也放开了限购,特价房到处都是。闵行保利那个项目,单价从 6.99 万砸到 4.9 万,打了七折,去化率还不到 40%。浦东曹路的联发青云上更惨,现在 5.15 万 /㎡的价格,比年初跌了 15%。中介说有业主是被裁员逼得没办法,才亏本抛售的,看着真让人唏嘘。
深圳的工抵房简直像 “白菜价” 一样冲击市场。光明区深物业那个项目,工抵房单价 2.75 万起,总价 226 万就能拿下,比周边新房便宜 20%,但得全款支付 —— 这门槛其实把很多刚需挡在了门外。龙华中建的楼盘更直接,78㎡的户型从 350 万降到 280 万,美其名曰 “限时特惠”,本质还是降价换量。
政策端其实早有动作。北京 8 月 11 号就放开了五环外限购,想买多少套都行,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到 100 万,首付也降到 20%。可 9 月二手房成交量同比还是跌了 25%,政策效果真的有限。
上海跟进得也快,8 月 26 号就宣布外环外不限购,首套房首付 20%,二套房利率降到 LPR+50 基点。但市场反应冷淡得很,9 月新房库存去化周期还高达 18 个月,意味着按现在的销售速度,要一年半才能卖完库存。
全国性的政策也在加码。美联储 9 月 17 号降了 25 个基点,咱们的房贷利率只微调至 3.6%。说实话,这点降幅打动不了购房者,大家更关心的是未来的收入能不能稳住。多地还搞了契税减免,把增值税免征期延长到 2027 年底,可二手房挂牌量反而激增 30%—— 业主都想趁政策窗口出货,市场更乱了。
现在的市场就是一场三方博弈。开发商这边,万科、保利这些头部企业都在 “以价换量”,广州有个楼盘降了 21%,去化率还不到 30%。更糟的是,有些项目 “交房即维权”,要么是装修减配,要么是延期交房,购房者更不敢下手了。
购房者这边还是老规矩 ——“买涨不买跌”。链家 9 月的数据显示,北京二手房带看量涨了 50%,但真正成交的还不到 5%。身边准备买房的朋友都在等,总觉得还能再跌点,谁也不想当 “接盘侠”。
政策和市场的拉锯战更有意思。住建部一直强调要 “促进市场止跌回稳”,但有专家说的话挺实在:全国空置房够 16 亿人住,供需矛盾摆在这儿,光靠政策刺激改不了长期趋势。说到这我突然想起,8 月香港那个新闻,祥祺集团的陈红天把山顶豪宅卖了,21 亿港元买的,9 年后 7.9 亿就出手,亏了 13 亿 —— 连富豪都扛不住资产缩水,普通购房者哪有底气入场?
“房价还会跌多久?” 这问题最近问得人特别多。
身边做房产投资的朋友大多持悲观态度,觉得年底前还得加速下跌,劝大家 “现金为王”。但也有乐观的,说现在政策工具箱还没见底,肯定会有更猛的措施出台,现在正是 “抄底窗口”。
我倒觉得,比起猜涨跌,更该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是刚需自住,还是想投资增值?收入能不能扛住 30 年房贷?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或许比听多空双方吵架有用。
你怎么看?是继续捂着钱袋子观望,还是觉得现在可以出手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民生聚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