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涨不动了?基金大佬调仓,中药疫苗谁能接棒?
年中到8月,行情像被拉长的弹簧,先猛然上扬再慢慢松弛,创新药从高位持续盘整,到8月下旬一个月仅涨2.76%,连带成交量缩水,观众开始低声嘀咕——是不是到头了,医药春天要凉?
镜头拉远,ETF在旁边悄悄发力,1039只产品里有97.3%赚钱,平均收益接近21%,这数据很“扎心”,但细看便能发现分歧,港股创新药类ETF像是在背后偷偷跑步,年内涨幅超过110%,成为今年最亮的热搜关键词,而A股的创新药基金,多数涨幅在35%到60%之间,这差距不仅是数字,更是资金偏好的口味差异。
场面有意思,资金在“高低切”之间跳舞,创新药被兑现后,医疗器械成了新宠,器械ETF份额本月猛增,有的甚至翻倍,说明资金并非离场,而是在寻找下一个估值合理、弹性好的赛道;医疗器械今年平均涨幅接近42%,历史估值并不高,和2020年那波牛市比,似乎还有空间,这种“转向”和“接力”是市场常态,不用过分惊慌。
但别把所有筹码都投向“看上去靠谱”的板块,中药和疫苗表现疲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中药类ETF年内涨幅不足7%,疫苗ETF也没起色,5只疫苗相关基金里只有富国疫苗ETF在增仓,其他在缩量,这细节说明资金对这两个细分赛道的态度是谨慎的——不是没人看,而是等待时机或者等待确定性。
我去问了几位路演上的基金经理,问题很直白:“你们还看创新药吗”——回答有三类,第一类是像金笑非一样,选择部分兑现并调仓到低位股,二季度买入益方生物等,卖掉个别高位品种,动作像是在做风险管理;第二类像赵蓓,继续重仓头部,信达生物、恒瑞、三生制药都在名单里,逻辑是龙头效益和长期确定性;第三类更分散,像单林那样建议定投、把医药当卫星仓位放入配置里,平滑波动。
读这些操作记录,不难发现基金经理并非一致押注,他们在同一盘棋里分工不同,有人当接盘侠有人当猎手,这直接导致板块轮动变得频繁,短期看像是“割裂”,长期看是市场完成重新定价的过程。
事件还藏着几处肉眼可见的破绽,比如有基金产品今年净值涨幅高达94%,却在同期被赎回,这个“矛盾”说明什么?投资者在面对高回报时并不一定有耐心,短线获利了结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往往比冷冰冰的数据更能驱动市场换手。
跟踪几位新秀经理的动向也有意思,梁福睿的前十大持仓几乎占到80%,赌性偏强,赌创新药;郑宁则更偏于逆向,认为三四线创新药估值过高,需要回避部分品种;单林强调分散和定投,像是把稳健和长期作为主线——这三种策略共存,最终决定资金流向的是一串串买卖单,而不是漂亮的演讲稿。
现实里没有教科书式的解法,资金轮动是自然法则,创新药的短期分化不能掩盖长期价值,尤其是那些估值合理、研发管线稳健的龙头公司,仍然值得盯着;换个角度看,医疗器械和某些被低估的细分赛道提供了“能接棒的机会”,但别忘了,机会与风险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读者可能问,这样的局面还能投资吗?我的回答是:能,但要会做时间差和节奏差,分批买入、敢于在他人恐慌时低吸,是市场里常见能赚钱的手法;要警惕“热度错位”,港股和A股在同一赛道里,会出现不同步的涨跌,跨市场对冲和择优配置是更现实的操作。
留个问号:当创新药的热度被短暂冷却后,市场会不会用更冷静的资本去挑选下一批真正有护城河的公司,还是仅仅把短期资金投给“器械+低估”这种快获利玩法,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而投资者要做的,是在喧嚣里保留一份耐心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