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美专家称:中国实力超所有对手,美军虽有11艘航母

前阵子,一则美军航母在红海“挨揍”的假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虽然事后澄清了,但吃瓜群众的谈资,却由此转向一个更扎心的问题:那个曾在全球说一不二的美国航母战斗群,它的“金身”,如今还剩几分?这已经不是个需要遮遮掩掩的秘密了。

曾几何时,美国航母战斗群就是美利坚力量的图腾,是移动的海上基地,是投射意志到世界任何角落的拳头。但今天,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堡垒”,似乎在它最引以为傲的防御体系上,被撕开了一道清晰可见的裂缝。这道裂缝,不是什么海上游击队能凿穿的,它的名字叫:反舰弹道导弹。

说起航母的防御,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巨大的甲板和起降的飞机,但它真正的生存之道,是一套精密到令人窒息的立体防御体系。这套体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把潜在的危险,无论是来自空中还是海面,都尽量挡在距离它几百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

最外圈的“皮”,是预警机和舰载战斗机组成的空中屏障,它们在高空远望,负责把一切来犯的飞机和导弹,拦在航母鞭长莫及的地方。再往里一层,是护航的驱逐舰和巡洋舰组成的“硬壳”,它们用“宙斯盾”这样的先进雷达和导弹系统,在航母四周编织出一张严密的防空大网。

只有穿过了这两层,威胁才能抵近到航母身边,这时候,才是航母自身配备的近防速射炮或者近程导弹系统出场的机会,那是最后的、孤注一掷的防线,能起作用的距离可能只有几公里。这套体系在过去几十年里,对付那些速度慢、弹道轨迹相对固定的传统反舰巡航导弹,可以说是绰绰有余的。

那些老式的反舰导弹,飞得像你往天上扔出的一个棒球,虽然有速度,但轨迹是可预测的抛物线。只要你拥有足够强的雷达看得见它,强大的计算能力算出它的路径,再有射速足够快的拦截弹去追,总是有办法把它在中途击落的。这就像一个拥有绝世轻功的武林高手,只要暗器是直线或者抛物线飞来的,他总有把握闪避或者击落。

但中国的“东风快递”,比如东风-21D和东风-26B这些型号,玩的是完全不同的新套路。它们不是从海面平飞来的棒球,而是从万米高空、甚至更高的地方,以十几倍音速垂直砸下来的“铁锤”,更要命的是,这枚“铁锤”在最后撞击目标的阶段,还长了“眼睛”,能够自己调整姿态、进行机动变轨。

这就让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宙斯盾”系统,感到前所未有的头疼。因为它原本是为拦截抛物线弹道的传统导弹而设计的,对于这种从天而降、末端还能像弹跳一样改变轨迹的“天外飞仙”,留给系统判断、锁定和发射拦截弹的时间窗口极短,拦截的难度系数呈几何级数暴增。

这就像那个武林高手,过去能轻松接住任何飞来的暗器,突然有一天,对手从天上扔下来一块带着导航系统、而且下落过程中还能拐弯的“陨石”。别说接了,高手可能连闪躲都来不及。这种非对称的速度和轨迹优势,直接穿透了航母的防御体系,直击其核心要害。

所以,当连美军自己的分析报告里,都开始用“活靶子”来形容航母在西太平洋、特别是在第一、第二岛链这种靠近中国大陆的海域所面临的窘境时,这绝非故作姿态或者危言耸听。在我们家门口,解放军的侦察卫星、高空无人机、预警机、地面雷达等等,能够构建起一个多维度、无死角的监控网络。

航母战斗群这样一个庞大到难以掩饰的金属集群,想做到完全的隐身或者悄无声息,在这样的监控体系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一旦被发现、被锁定,它就得时刻准备迎接来自陆地深处那“天降陨石”的洗礼。那种心理压力和实际的威胁,是过去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

你看,连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体系也不完整的也门胡塞武装,都能用他们的导弹让美军舰队在红海绷紧神经、疲于应付,这本身就足够说明问题了。面对一个拥有完整战争体系、而且技术迭代迅速、手段多样的对手,航母的生存压力有多大,已经是明摆着的现实。过去那种依靠航母就能“想去哪就去哪,想打谁就打谁”的日子,确实是翻篇了。

既然在我们家门口的海面上,那个曾经威风八面的“王座”坐得不安稳了,甚至有沦为“活靶子”的风险,那么美国人该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几十年来苦心孤诣打造的海上霸权基石,就这么被对手的新式武器釜底抽薪吧。他们也在苦思冥想,寻找应对之策。

一个看起来最直接、最顺理成章的应对策略是:惹不起,躲得起。既然你的反舰弹道导弹能打到我,那我就把航母战斗群撤到几千公里之外,远远地避开你的威胁范围。然后在安全区域之外,依靠舰载机进行超远程的空中加油,再挂载远程攻击武器,飞过去打击目标,实现所谓的“防区外打击”。

这个算盘打得噼啪响,听起来好像解决了问题,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个致命的软肋暴露无遗。

美军现有的空中加油机,比如那些体型庞大的KC-135、KC-46,大都是民航客机的底子改装的,它们飞得不快,而且缺乏任何隐身能力。在高强度的大国对抗战场上,这些慢吞吞、目标巨大的“空中奶牛”,简直就是对方战斗机和远程空空导弹最理想、最脆弱的靶子。

想象一下,一旦这些至关重要的“空中加油站”被大量击落,航母舰载机的作战半径瞬间就会被打回原形,从能飞几千公里缩水到只有几百公里,整个依赖空中延伸的打击链条也就随之崩溃了。

更何况,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本身就是个吞金巨兽,研发和采购费用高得离谱,必然会挤占宝贵的国防预算,留给更新换代加油机的钱就更少了。这条试图靠空中延伸触角的“防区外打击”之路,越走越逼仄,风险越来越高。

于是,另一个选项,一个看起来更具颠覆性、也更难以防御的选择,被提到了美国战略家们优先级非常高的位置,而且似乎正在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应对中国A2/AD挑战的唯一现实出路:把主要的攻击矛头,藏到谁也看不见、谁也摸不着的深海大洋底下去。

这就是最近在美国媒体和一些智库报告里反复出现的“潜艇决胜论”或者叫“水下制胜论”。他们的核心逻辑是:既然海面和空中的威胁越来越大,我在那些传统维度上的优势正在被对手的新技术抵消,那干脆就另辟蹊径,把最尖锐的力量,部署到对手最难发现、最难企及的深海大洋。

美国海军引以为傲的核潜艇部队,特别是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以其出色的静音性能闻名于世。它们被视为世界上最难以被声呐捕捉的“水下幽灵”,或者更形象地说,是潜伏在黑暗中的“深海刺客”。它们体积庞大,能在水下长时间潜伏,携带大量的武器。

这些潜艇如今扮演的角色,已经不是二战时期那种主要靠鱼雷攻击对手舰船的“狼群”了。它们摇身一变,成了携带大量巡航导弹的“水下导弹发射井”,而且这些发射井能够在水下自由移动,比固定在陆地上的发射井灵活得多。一艘这样的核潜艇,就能装载几十枚甚至上百枚“战斧”巡航导弹。

按照美国人这套剧本的设想,十几艘这样的核潜艇,可以凭借其隐蔽性,悄无声息地潜伏到对手近海,甚至是第一岛链的边缘海域。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同时从水下向对手内陆数百、上千公里的重要目标——比如沿海的工业中心、军事基地、指挥枢纽等等——发射成百上千枚巡航导弹。

这种突然、隐蔽且大规模的导弹攻击,试图对对手的核心设施造成瘫痪性打击。

从军事战略上看,这确实是一招“阴”且“刁钻”的棋。我不跟你在我有劣势、或者说优势正在被抵消的海空领域硬碰硬,我转到你防范体系相对薄弱、技术积累尚有差距的水下维度,用我的技术优势和战术隐蔽性,去抵消你在地理位置和反舰导弹上的优势。

这本质上是一种试图进行“降维打击”的尝试,将决胜负的主战场,从看得见、摸得着、相对透明的海空,拖入一片漆黑、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水下世界。

那么,美国人这套把宝押在水下“深海刺客”上的“致胜”剧本,真能按照他们设想的那样顺利演下去,实现他们重夺战略主动权的目标吗?恐怕没那么简单,这个剧本,也面临着不少“穿帮”的风险和致命的漏洞。

首先,我们得审视一下这个战术的核心武器——“战斧”巡航导弹。虽然它经过多次升级改进,精度和射程都有提升,但骨子里还是一种亚音速、而且没有隐身能力的飞行器。对于中国这样,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严密、多层次、而且还在不断升级的国土防空体系的国家来说,拦截这种目标,并非不可逾越的难题,甚至是相对容易的任务。

从远在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外的远程预警雷达,到迅速升空进行拦截的战斗机,再到部署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型号的远、中、近程防空导弹网络,以及自动化指挥拦截系统,一套“组合拳”下来,“战斧”这种亚音速非隐身目标,其突防成功率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想完全依靠它来扭转战局、瘫痪对手,显然是过于乐观,甚至有些想当然了。

其次,将某个单一兵种的非对称优势,无限拔高到能决定整体战略胜负的高度,历史上是有过失败先例的,而且往往是吃了大亏。二战初期德国海军的“无限制潜艇战”,利用U型潜艇的隐蔽性,确实给盟军的航运和反潜造成了巨大麻烦,甚至一度威胁到了英国的生命线。

但随着盟军在反潜技术(比如雷达、声呐的进步,特别是高频方向性声呐的研发)和战术(比如发展护航航母、组建反潜猎杀大队、完善护航体系)上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德国的“狼群”战术逐渐失效,德国海军的潜艇力量最终被盟军猎杀殆尽。

历史告诉我们,单一的技术或兵种带来的非对称优势,往往很难长期维持,一旦对手找到克制之道,最终的比拼,还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较量。

当然,美国人这种战略重心从海上到水下的调整,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对手不再寻求在你最强的近海区域进行那种传统的、舰对舰的舰队对决,而是化整为零,像水下的幽灵一样,试图渗透到你的家门口,从最意想不到的角度,用导弹进行“骚扰式”甚至更具破坏性的打击时,

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找到这些潜伏在黑暗中的“刺客”,并且将其清除?

这就引出了中国海军未来发展中,一个绝对核心、至关重要的新课题:如何建立并强化我们强大的、具备远洋甚至全球攻势能力的反潜体系。这不仅仅是防御性的反潜,更是主动出击、猎杀对手潜艇的能力。

反潜作战,在所有军事行动里,都被公认为是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科目之一。它远不是简单地派几艘护卫舰在海上开着声呐转悠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涉及天基(卫星)、空基(飞机)、海基(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以及电磁和信息多个维度的庞大系统工程。

你需要天上的侦察卫星和海洋监视卫星,进行大范围的监控和数据分析,寻找潜艇可能出现的区域或者航迹。需要固定翼反潜巡逻机——比如我们的空潜-200——具备长时间在目标海域上空盘旋的能力,能够播撒声呐浮标,构建空中侦察网,并能够进行攻击。

你需要水面舰艇编队,特别是那些配备了先进拖曳声呐的大型驱逐舰和护卫舰,它们能够在关键海域进行区域封锁、声学探测和目标精确定位,是反潜作战的“手术刀”。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我们自己的高性能攻击型核潜艇,能够悄无声息地潜入深海大洋,在对手最隐蔽的环境里,与对手的潜艇进行一场高水平的“猎人”与“猎物”的角色互换博弈。

这场正在太平洋深处悄然拉开帷幕的水下博弈,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决定未来的考验。对美国而言,他们得认真掂量,仅仅靠那些水下“刺客”的骚扰式打击,是否真能达成动摇对手根基、甚至改变地区军事力量对比的战略目标?这些造价高昂、操作复杂的深海武器,在漫长的潜在冲突消耗战中,其补充和维持能力又如何?

对中国而言,我们的海军,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从一个传统上更侧重在“家门口”进行防御性作战和区域反介入的强者,成长为一个能够远赴数千公里甚至更远的大洋,主动去追踪、锁定乃至“猎杀”世界上最顶尖水下目标的攻势力量?这需要技术的不断突破、装备的全面升级,更需要战术、训练模式以及整个战争体系的深刻转型。

归根到底,美军从过去倚重航母战斗群作为核心,到现在不得不考虑更多地依赖潜艇部队进行不对称打击的战略重心调整,与其说是他们主动求变、高瞻远瞩,不如说是在解放军日益强大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和新式武器打击能力面前,一种在传统优势领域被挤压后,不得不选择的无奈之举。

这本身,就代表着传统意义上,美国依仗几十年的海空优势正在逐步消退,其投射全球力量的“金身”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未来的西太平洋乃至更广阔的大洋,海权争夺的剧本已经彻底

。舞台不再仅仅是阳光普照、波光粼粼的蓝色海面和其上空的天空,更有那片深邃、黑暗、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水下世界。再过十年二十年,当中国的海军体量、技术水平特别是水下攻防能力进一步发展,当我们在水下维度上的技术代差也逐渐被抹平、甚至实现局部超越时。

这场大洋深处的博弈,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番光景?这恐怕是现在那些热衷于在沙盘上推演兵棋的美国战略家们,最需要为下一份研究报告准备的新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