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通常称作西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开始阶段,由美英法占领区合并形成的实体。战争结束后,原德国武装力量被盟国和苏联方面瓦解。然而,随着冷战升级,西德在北约组织内军事实力位居美国之后。
西德军力增强的背景涉及多个因素。
首先,西德的地理环境和美国在欧洲的部队部署局限,促进了其成为欧洲主要军事力量的条件。1948年的柏林事件加剧了地区对立,当时美国在欧洲仅维持一个师的规模。为应对苏联潜在行动,美国逐步向欧洲增派部队。到西德武装力量组建前,北约在欧洲可动用12个师,而苏联在东欧驻扎50至60个师。为加强对抗苏联及东欧集团的准备,美国推动西德重新组建军队。
除了美国部队在欧洲的规模限制,西德的战略位置也推动了其军事扩展。美国前领导人杜鲁门指出,缺少西德,欧洲防卫仅限于大西洋沿线;拥有西德,则可形成深度防线,阻挡东方压力。二战盟军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强调,西德位于欧洲中央,具有关键作用;其加入北约,能从波罗的海延伸至阿尔卑斯山的完整阵线。这些评价突显了西德对北约的意义,从而在美国援助下,其军力迅速提升。
其次,在美国同意下,西德当局广泛吸收二战前德国军官进入新军队,使其部分延续了旧有结构。二战后,西德有大量退役士兵,这些经历过实战的人员成为重建基础。但1950年代,西德经济快速增长,民众倾向于和平生活,军队重建缺乏广泛支持。
西德领导人阿登纳选择谨慎方式推进建军。他在莱茵兰-普法尔茨与二战军官讨论,曾指挥阿登战役的曼陀菲尔建议命名新军队为联邦国防军,以示某种延续。温克则从阿根廷联络旧军官返回参与。1951年,西德组建一支1万人的警备队。1955年5月,西德加入北约,同年6月正式成立军队。
西德军队高层多为二战时期指挥者,如豪辛格和斯派达尔,两人均为旧中将。豪辛格曾负责德军作战部门,斯派达尔担任B集团军群参谋,参与防御盟军登陆。豪辛格出任首任军队总监,斯派达尔继任。大部分将领来自旧体系,有些被苏联列为战犯。但为共同应对苏联,美国忽略其二战记录。这些将领熟悉苏联作战,让他们领导北约部队更具优势。
1950年代晚期,斯派达尔任北约中欧地面部队指挥,统领西德及英美法部队。部分法军军官对此不满,因斯派达尔曾是盟军对手;英国也觉得其精锐4个师受其指挥有异议。
此外,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等二战将领提供咨询。古德里安协助建立防苏体系,曼施坦因担任国防部顾问和北约顾问,贡献实际战术。
西德空军首任司令卡姆胡贝尔为二战夜战部队负责人。主要飞行员包括击落352架敌机的哈特曼、300多架的巴克霍恩和270多架的拉尔。拉尔后任空军司令,哈特曼指挥装备F-86的第71联队。若冷战中与苏联空军对抗,这些经验将发挥作用。
大量二战军官加入,使西德军队实战能力短期内加强。1950年代晚期,西德军队中约2万名军人有二战经历,直至1980年代初仍有此类军官。
第三,在美国援助下,西德军队人数和装备迅速增加,并发展自主军工系统,使其在北约中实力突出。1956年夏,西德通过义务兵役法,规定18至45岁公民服役。1957年,陆军5个师建成,部署北约前线。1959年底,军队达8个师、24万人。
1961年,总兵力近50万,海军2.2万人,拥有160多艘舰艇。空军有1000多架飞机。装备包括美国M-47坦克、F-86战斗机和半自动枪械。凭借工业基础,1962年西德武器自产率达65%。豹1和豹2坦克体现了其军工水平。
豹1坦克源于自主需求。重建初期,美国提供2000多辆M-47和M-48坦克,但M-48不适西德需要。西德生产4744辆豹1,自用2437辆,并出口比利时、加拿大、希腊、挪威、瑞典、土耳其等国。
第四,西德配备先进导弹系统,包括72套美国潘兴1导弹,可与美军合作打击苏联后方。
西德陆军组织为3个野战军,每军5个师,其中2个装甲师,坦克2000多辆、战车7000多辆。空军初期用F-86,后采用F-104和F-4,并开发狂风机针对苏联坦克和机场。
在美国视角,西德军队由经验军官领导,有自主军工,加上美军支持,能有效作为北约中欧防线,抵抗苏联及华约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