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产业园区三大项目齐发力:低空经济起飞、医疗创新破局、绿色能源转型
清晨的阳光洒在成都未来科技城的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闪烁着金属光泽,像一片“光能矩阵”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能源结构。
与此同时,几公里外的“未来翼谷”产业园内,工程师们正调试着最新款的无人机,而在天府国际生物城,手术器械生产线上,精密模具正以±2微米的精度打造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成都的产业园区,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三箭齐发”。
低空经济“起飞”: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关键一跃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现在连无人机都能‘打的’了。”站在“未来翼谷”产业园的观景台上,成都未来科技城招商负责人李伟指着不远处正在试飞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感慨道。
这个总投资59万平方米的低空经济专业化园区,如今已成为全国eVTOL和无人机技术的创新高地。
6月底,园区内的“低空经济交流服务中心”正式投运,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企业展示区、洽谈室、路演厅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专人驻点提供工商财税、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以前企业落地要跑七八个部门,现在所有流程在服务中心就能搞定。”入驻企业沃飞长空的项目经理张琳说。
目前,成都未来科技城已聚集了凌空天行、沃飞长空等一批行业龙头,低空经济产业链正加速成型。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而成都显然不想错过这场“空中盛宴”。
医疗“破局”:国产微创器械打破进口垄断
“进口微创手术器械价格高昂,一台手术光耗材成本就可能上万。”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实验室里,普瑞顺祥的技术总监王明指着刚下线的国产微创手术器械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国产设备不仅能用,还能比进口的更好用。”
近日,普瑞顺祥的“研造一体”生产基地正式签约入驻生物城,重点攻关泌尿外科高值耗材和电子内窥镜技术。
该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密制造——模具精度控制在±2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30。
这种精度能大幅提升医用导管的壁厚均匀性,解决长期困扰国产器械的“卡脖子”问题。
“华西医院的临床反馈给了我们很大信心。”王明透露,项目已与四川大学展开合作,未来三年计划推出5-10款国产替代产品。
目前,我国高端微创器械市场超70%依赖进口,而成都的这次突破,或许能让更多患者用上“平价高质”的国产设备。
屋顶上的“绿色革命”:光伏矩阵让园区用电自给自足
“以前夏天用电高峰,园区偶尔会跳闸,现在光伏发电直接‘自产自销’,再也不用担心停电了。”站在国际科教园的楼顶,能源工程师刘峰指着脚下成片的光伏板介绍道。
这个装机容量4.29MW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是成都未来科技城首个“光储充”一体化示范工程。
620Wp单晶硅双面组件的转换效率高达23%,年均发电量约338万度,相当于每年减少2700吨二氧化碳排放。
更关键的是,这些电力几乎能覆盖园区白天的全部用电需求,实现“就地消纳”。
“成都日照条件不算最好,但通过优化容配比,发电效率反而比预期高了15%。”刘峰说。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推进,这样的绿色能源项目正成为产业园区的标配。
结语:新质生产力的“成都样本”
从低空经济的“未来翼谷”,到医疗创新的“精密制造”,再到屋顶上的“光能矩阵”,成都产业园区的这三大突破,不仅刷新了发展速度,更勾勒出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图景。
在这里,技术突破不再停留在实验室,而是快速转化为产业动能——或许,这就是成都留给未来的一份“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