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29师,作为刘邓大军的中坚力量,秉持着坚韧不拔、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因孕育出“纪律重于生命”的典范战士邱少云而声名远扬,在军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光荣的战斗历程
29师前身为1945年10月以冀南军区6分区19团、28团、2分区25团、冀南纵队独立团在河北邯郸地区合编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第6旅,旅机关以冀南6分区之前方指挥部为基础,抽调各团部分干部组成。旅长王天祥、政委刘华清,下辖第16团、17团、18团和独立团,全旅4800余人。1946年1月,独立团撤销,分散补入其他各团。1947年6月,周发田任旅长。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第6旅。1949年2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第29师,师长周发田、政委于笑虹,各团依次改称第85团、86团、87团。1950年1月,29师进入川南执行剿匪建政任务,并兼内江军分区。
85团的起源可追溯至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的第1团。自1940年7月起,该团被改编为129师新编第7旅的第19团。1942年6月,它加入了冀南6分区的编制。到了1945年10月,该团被编入第6旅,成为第16团。85团是冀南地区在敌后坚持斗争时间最久的部队之一,以其勇猛果断的战斗风格、机智灵活的策略、攻守兼备的能力以及强烈的突击精神而著称。在抗战期间,该团因其卓越表现,荣获了18集团军总部颁发的“冀南战斗模范团”荣誉称号。
86团的前身系抗战初期的冀南第一分区(滏河北)第一支队。1940年7月,该部与冀南第五分区的青年营合并,重组为八路军129师的新编第九旅第二十五团。同年12月,该团划归第二分区管理。自1942年起,团部进行了精简和整编,先是进行了缩编,随后取消了团部,各连队直接由军分区指挥,继续保持战斗状态。至1944年10月,部队实现了集中,并恢复了小团编制。翌年春天,部队扩编为大团,并在同年10月编入第六旅,成为第十七团。该团是冀南根据地的中坚力量,擅长小规模分散作战,战斗力强劲,能够持续参与战斗。
2纵6旅首任政委:刘华清上将。
87团源自于抗日大反攻前夕,由冀南第六分区的故城、枣南、武城三个县大队合并而成的运河支队。1945年8月,部队正式更名为第28团。紧接着,在同年10月,该团被纳入第六旅,并改编为第18团。该团在野外作战方面表现出色,战术运用灵活多变,且具备强烈的突击意识。
29师,一支纯粹而完整的冀南人民子弟兵,其前身各部在冀南地区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即便在困境中也能顽强抵抗,燃烧着对敌人的仇恨,与日伪顽军展开了血与火的较量。在广袤的冀南土地上,他们英勇拼搏,为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解放战争期间,该部参与了上党、邯郸、聊博、定陶、巨野、甄城、豫皖边、鲁西南等一系列战役,以及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总计参战156次,歼敌62479人,而自身也付出了9843人的伤亡代价。
29师的首任政治首长刘华清,湖北大悟人士,出身于鄂豫皖的红25军,历经长征的考验与磨练,逐渐成长为二野军中政绩斐然的杰出干部。他率领第六旅,在众多艰苦激烈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邓小平的信赖、关怀与悉心指导。1955年,刘华清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他曾担任海军司令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于2011年辞世。
浴血郑庄寨
1947年二月,为了支援华东野战军所执行的莱芜之战,并牵制从河南商丘东进的敌军主力,包括第5军等部,刘伯承与邓小平共同决策实施“打敌所必救”的战术,集中优势兵力攻击驻防民权、准备东进的整编第85师。刘伯承更亲自前往第二纵队指挥部进行部署,命令该纵队进攻民权以西的郑庄寨,整编第85师的师部所在地。他强调,只要能够将敌第5军诱回,便是取得了胜利。
我部决定由第四旅与第六旅共同承担此重任,并由第四旅旅长孔庆德统一调度指挥,定于2月11日午夜时分正式展开攻势。郑庄寨坐落于民权县东站西侧约五公里处的铁路线南侧,当时该地驻扎着敌整编第八十五师的一个师部、一个步兵营以及工兵、炮兵、通信兵各一个营的兵力,装备弹药充足,防御工事坚固。
12日凌晨0时30分,我4旅率先从北门及东北角发起了对敌整编第85师指挥部的猛烈冲击。在火力支援下,突击队攀爬寨墙,但因梯子长度不足,连续三次攻击均未能得手。随后,部队改变策略,从寨墙的低矮处发起进攻,却遭遇敌人严密的火力封锁,造成较大伤亡。与此同时,我6旅尚未抵达其攻击阵地。16团作为主攻团和前卫部队,在奔袭途中,于郑庄寨北部的刘庄遭遇敌整编第72师的一个营。团长宋东旭立刻下令,让2营留守,负责监视敌人,而他本人则率领1、3营继续向南挺进。抵达铁路北侧后,一条深沟阻挡了去路。当16团用秫秸和谷草填平一段深沟,成功越过铁路,向郑庄寨南侧迂回时,郑庄寨上空已是火光冲天,战斗激烈异常。
郑庄寨战斗图。
凌晨12点,16团自西南方位对敌军发起了猛攻,战况异常激烈,然而由于梯子长度不足,未能成功突破敌阵。18团自西面发起的攻势同样未能奏效。至凌晨4时,6旅与4旅再度对郑庄寨的敌军发起了进攻,4旅成功炸开了北门,形成了一个突破口。面对敌军的顽强抵抗,该旅部队组织了多次猛烈的冲击,尽管伤亡惨重,但始终未能攻入敌寨。然而,16团再次发起的攻势取得了胜利,部队借助爆破炸开的寨墙缺口迅速涌入寨内,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战局变幻莫测,凌晨五时,第二纵队接到紧急指令,敌军第五军已启动西撤救援行动,命令部队在拂晓前撤离战场。此时,由于第十六团的电话线路遭受破坏,前线指挥官孔庆德观察到各部队均未成功突破敌防线,亦不清楚第十六团的情况,遂下达命令,令第四、第六旅撤退。第六旅旅长王天祥迫不得已,一面派人前往郑庄寨通知第十六团,一面指挥旅部指挥所转移,其余各团亦从郑庄寨外围撤出,并开始向北部集结。
破晓时分,2纵部队便启动了北撤的步伐。然而,郑庄寨的枪炮声依旧激荡不息,16团的英勇战士们尚未撤出战场,他们仍在与敌军进行着激烈的搏斗。面对这一情况,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深感震惊。6旅旅长王天祥和政委刘华清也毅然决定暂停撤退,准备组织反击,支援16团的北撤行动。陈再道对此表示赞同,但在向刘伯承司令员汇报时,刘伯承沉默了片刻,随后回应道:“不必再战,继续进攻只会造成更多的伤亡。你们已经完成了任务,5军将朝此方向发起攻势,我们则向北撤退,以牵制5军继续北进。”
据突围成功战士所述,16团团长宋东旭率领部队勇闯敌阵,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巷战,直捣敌85师师部。部队接连攻克西街及敌榴弹炮阵地,生擒敌参谋长,并缴获榴弹炮、92式步兵炮各8门,俘虏敌军600余人。敌军惊慌失措,四处紧急求援。此时,天色将明,执行攻击任务的外围部队已接到撤退命令,开始有序撤离。部分原本受我军牵制的敌军得以重新集结,朱庄寨之敌整编85师110旅抽调两个团的兵力,从东西两侧发起向心支援。郑庄寨守敌亦趁机反扑,16团面临愈发严峻的局势。
遵照撤退的命令,16团曾两次尝试向外发起突围,却皆因敌人的严密包围而未能成功。随即,部队依托十几间已占领的民房及一座炮楼,凭借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屡次击退敌人的反攻。敌人调集部队,集中炮火和轻重武器、燃烧弹等火力,对16团进行猛烈轰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逐屋争夺。尽管16团的伤亡日益加剧,但干部战士们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直至每个阵地只剩下孤军奋战的一人一枪,依然坚持抵抗。当弹药耗尽后,他们便以刺刀肉搏,刺刀折断,便以枪托猛击,誓死不屈,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杀伤。战斗持续至下午4时左右,16团的指挥所及两个营的指战员仅剩200余人,他们再次组织力量进行突围。面对敌人严密的火力封锁,最终仅有40人成功突破重围,其余英勇的战士们均壮烈牺牲。
郑庄寨战役中,16团当之无愧地展现出了主攻团的英勇本色,他们奋勇争先,勇猛顽强,成功突破敌军师部防线,击毙及俘虏敌人逾千。这一果断而英勇的行为,对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有效地牵制了敌军主力第5军,彻底粉碎了其介入山东战场的企图。然而,16团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遭受了包括7个步兵连、2个重机枪连及1个迫击炮连在内的重大损失,团长宋东旭、政治处主任于哲等918名英勇战士为国捐躯。
“不必过于悲伤,战争难免会有牺牲,我们要从全局出发。你们虽然有所损失,但这正是为了全局的胜利,这是值得的。”战后,冀南6分区基干1团被调至16团,迅速弥补了损失,并继续传承和发扬了“冀南战斗模范团”的荣誉传统。
鏖战羊山集
1947年6月30日的夜晚,我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部队,由四个纵队组成的12万大军,勇猛地跨越了黄河的天然屏障,发起了鲁西南战役,从而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渡河之后,第二纵队的第六旅在7月初率先对曹县发起了突袭,紧接着于7月13日,该旅作为攻坚主力,对谢家集发起了围攻。在兄弟部队的紧密配合下,成功全歼了敌整编第六十六师的第十三旅第三十八团。与此同时,第二、第三纵队以及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已将敌整编第六十六师的师部、第八十五旅以及第十三旅(缺一个团)围困在了羊山集。全体指战员求战心切,士气高昂,对攻克羊山集充满信心。
羊山集坐落在山东金乡县城西北方二十余里之地,这里汇聚了上千户居民。镇北方位,矗立着一座东西横亘约两公里、高约四百米的孤立山峰,峰峦起伏,共有三座突出的山峰。此山形状酷似一头坐西北、面东南、昂首蜷卧的大公羊,因而得名羊山。在这座山峦中,东侧的山峰宛如“羊头”,中间的山峰则是“羊身”,西侧的山峰则是“羊尾”。“羊身”之高,超越“羊头”与“羊尾”,俯瞰全境,可尽览羊山与羊山集的景色。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遗留着明末的寨墙以及日军挖掘的战壕,羊山上更是构筑了众多坚固的防御工事与鹿砦。守敌整编第66师是国民党军的嫡系部队,装备齐全,精良无比,其战斗力毫不亚于敌军中的王牌军整编74师。该师的师长宋瑞珂,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是陈诚“土木系”的核心成员,堪称国民党将领中一位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杰出人物。在被围困羊山集之后,宋瑞珂一面紧急请求援军,一面加紧修缮工事,意图凭借有利地形与我军展开一场决战。
7月17日黄昏时分,我军首度发起对羊山集的进攻。第二纵队以第四、第五旅作为先锋部队,自羊山集西侧发起向东的攻势,第六旅则作为战略预备队待命。在英勇的冲锋中,面对敌军密集的火力封锁,我军顽强抵抗,战斗之激烈程度超乎想象。直至18日凌晨,面对敌军的猛烈反扑,我军主力部队不得不撤出战场。
7月19日晚,我军再次向羊山集发起了全面的攻势。鉴于4旅在首轮进攻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第2纵队命令第6旅接替4旅担任主攻,依旧从西面发起对羊山集的攻击。在旅长周发田和政委刘华清的指挥下,第6旅以第17团和第18团为突击先锋,第16团作为后续梯队,勇往直前,战斗意志坚定不移。第18团参谋长孙济云亲自率领突击队的第8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南方向的阵地发起猛烈攻势。第3排排长黄光模和第7班班长吴品清带领爆破组勇猛地穿越敌方的火力网,接连炸毁了敌方4个机枪阵地。部队迅猛冲击,短短30分钟内便撕开了一个突破口,夺占了前沿阵地。第8连在持续冲击中遭遇阻挠,伤亡颇重。第9连接替攻势,但进展异常艰难,连长、指导员等30人接连阵亡。第7连连长梁继英率领全连火力支援第9连,在第7连的支援下,第9连成功突破了敌方的核心防御工事,为后续部队的进攻开辟了道路。随着第1营和第2营的相继加入战斗,第18团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便占领了羊山集西街。第17团的主力也成功突破了前沿阵地,占领了西街北部的院落据点,敌方守军退至十字街以东的核心工事,继续顽抗。在向街中心纵深推进的过程中,第6旅的战斗队形遭到了羊山制高点的火力侧射,难以继续强攻,于是转入了与守军的逐屋逐堡的近战争夺。战至20日黎明,我各攻击部队虽未能将敌方彻底歼灭,羊山制高点依旧控制在敌人手中。
2纵6旅将攻占羊山集。
连日来,阴霾笼罩,羊山周边化作一片泽国,我军士兵即便身处齐腰深的水中,亦坚守战壕,与敌军共受折磨,双方陷入僵持。我军迅速汲取经验,细致勘察地形,现场组织干部战士召开座谈会,鼓舞士气,探讨战术,剖析先前攻势受阻之因,对攻占羊山集、全歼敌66师的信念日益坚定。敌方则外无援军,内缺物资,陷入绝境,败局已定,却仍作困兽之斗。
7月27日,晴空万里,全军上下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当日下午18时半,各路雄师发起了对羊山集的总攻。榴弹炮、野炮、山炮与迫击炮齐声轰鸣,炮火不断向羊山之巅倾泻,整个羊山炮声如雷贯耳,硝烟四起,杀声震天。战士们在炮火的指引下,如同猛虎下山,奋勇向羊山主峰和羊山集大街发起猛攻。各条战线均取得突破,部队持续向纵深挺进,将66师分割包围。66师凭借坚固的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与解放军展开激烈近战,逐屋逐堡的争夺战异常激烈,双方在重要据点反复争夺,近身肉搏,战斗场景尤为惨烈。6旅的3个团同时投入战斗,16团、17团从羊山集西北方向发起突击,18团则沿着羊山集街道及其南侧向东发起攻势。经过一夜激战,羊山全境及羊山集部分地区尽入解放军之手。
28日的黎明,大雨再次倾盆而下,激烈的战斗仍在激烈进行。我6旅的三个团勇猛地冲过镇中心,继续向东推进,扩大战果。敌66师师长宋瑞珂及其部下,连同3个警卫连共400余人,被我18团围困在羊山集东北角的一座高楼和两间平房中,进行着垂死挣扎。6旅旅长周发田虽曾致信劝降,但未能奏效,随即下令18团务必彻底全歼敌师部。18团3营负责围歼敌警卫第1、2连,2营负责围歼敌警卫第3连,1营则直指敌师部。在猛烈的攻击下,敌3个警卫连纷纷放下武器,向我投降。我1营2连指导员葛玉霞和1排长白振东率领30余名战士,勇闯敌师部院墙,展开激烈交火,并进行政治喊话,最终迫使敌师长宋瑞珂、参谋长郭雨林、185旅旅长涂焕陶等高级军官缴械投降。至当日中午,历时12个昼夜的羊山集战斗,终于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
羊山集战役堪称晋冀鲁豫野战军所经历的最惨烈、最激战的一役,敌军66师在山地的防御战中顽强坚守了将近两周,这在国共两党的交锋史上实属罕见。在此次战斗中,6旅共毙伤敌人495名,俘虏师长以下1995人,总计2490人,占第二纵队歼敌总数的一半。此外,还缴获各类火炮54门、轻重机枪108挺以及长短枪1100支,战果显著。战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对6旅授予了一次集体一等功,第二纵队亦分别授予17团和18团各一次集体一等功,而俘获的敌首宋瑞珂的部下葛玉霞、白振东则荣获个人一等功。
在朝鲜战场上
1951年1月,第29师正式脱离内江军分区的管辖,从第10军建制中抽调,融入第15军的行列。部队从四川内江出发,转战至河北内丘,并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第15军第29师,随即展开了换装与整编工作。进入3月下旬,11887名英勇的指战员,在师长张显扬与政委王新的带领下,从安东市跨越鸭绿江,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战场。
该部入朝后,迅速投身于第五次战役。面对对战场环境的不熟悉、装备的落后以及仓促的战斗部署,29师全体官兵秉持我军传统战法,英勇无畏,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近战、夜战以及白刃战。他们先后参与了围剿美军第三师以及芝浦里地区的运动防御战。经过五十余天的连续激战,共歼敌3821名,击落敌机4架,摧毁坦克12辆、汽车20辆,赢得了入朝作战的首场胜利。志愿军三兵团特发通令,嘉奖了在角纥峰坚守六昼夜,对敌造成重大损失的86团,并授予该团第二营一次集体一等功,15军亦授予该营“出国作战第一功”的荣誉锦旗。
29师守上甘岭。
1952年四月,我29师随同15军抵达平(康)、金(化)、淮(阳)地区,接过了第26军的防务重任。其中,87团被编入44师,作为15军的前锋部队,而师部则率领85团与86团作为后续梯队,着手构建以坑道为主的防御网络,旨在抵御敌军的进攻。面对敌方的嚣张态度,15军果断将战局推向敌军前沿,广泛开展了冷枪冷炮行动以及小规模部队的游击战。尽管29师位于二线,但师长张显扬高度重视,亲自发起动员,并积极培育了900多名狙击手,他们分期分批前往前线参与狙击战。在狙击战中,85团1连连长赵泽友表现突出,他机智灵活,巧妙地隐蔽于敌军阵地之前,独力击毙和击伤128名美军士兵,被誉为15军乃至全军中的“神射手”,荣膺一等功勋。
在秋季的反击作战中,隶属44师的87团受命向敌方的391高地发起攻势。该高地作为敌军的前哨阵地关键支撑点,对我15军与38军的结合部构成严重威胁。10月11日之夜,该团第三营(兵力500人)借助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了391高地,并于22时潜伏于敌阵地前沿的20至200米距离内的草丛之中。在行动启动前,部队对潜伏纪律、着装携具、特殊状况的应对、行动路线等关键事项均制定了详细规定,并在模拟地形条件下进行了多次演练,以确保潜伏行动万无一失。在部队潜伏期间,我军持续以炮火封锁了391高地的敌军观察点和火力点。
◆邱少云烈士画像。
邱少云英名刻391高地。
12日上午,五名敌军下山巡查铁丝网,误入我第九连潜伏区。我方无奈派出一个战斗小组进行反击,击毙敌军三名。敌人误以为我方仅为小股部队行动,未能察觉到我方潜伏部队的存在。当日下午17时21分,我方炮兵开始火力准备,17时30分炮火延伸,我方潜伏于敌阵前近19.5小时的部队突然发起攻击,迅速占领了高地,全歼守敌南朝鲜军第九师第五十一团第八连(加强连)一百七十余人。在战斗中,第九连第三班的战士邱少云在12日白天的潜伏过程中,大约上午10时,身旁不幸落下敌军无目的射击的燃烧弹。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这位“伟大的战士”为坚守潜伏纪律,确保整个部队的安全与战斗胜利,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极大痛苦,一声未吭,一动未动,直至英勇牺牲。战后,志愿军总部先后为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亦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金星奖章以及一级国旗勋章,并将他的名字镌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之上。邱少云以震撼天地、感人肺腑的英勇行为,为我军树立了严守纪律的典范,成为全军光荣传统教育的标杆。他的名字也成为英雄的象征,被总政治部确认为全军知名的八位挂像英模之一。2009年9月,他又荣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在56师营区的中心地带,矗立着邱少云烈士的雕像,其上镌刻着军委主席的亲笔题词。
紧随其后的,是闻名遐迩的上甘岭战役。29师受命调往,以增强五圣山地区的防御力量。其中,第86团和第87团与第45师并肩作战,在五圣山前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同时,第85团与第44师从西方山和斗流峰阵地发起主动攻势,对敌军进行大量牵制,火力的分散,为第45师在上甘岭的防御战中提供了有力支援。在近半个月的激战之中,29师取得了歼敌5500余人的显著战果。
在朝鲜战场的硝烟中,29师与美军陆战1师、步兵第3师、第7师、第25师,以及英联邦部队和南朝鲜军第2师、第6师、第9师展开了激战。该师历经大小战斗173场,共歼灭敌军17714人,涌现出以邱少云为榜样的英雄模范5244名。在全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背后,是巨大的牺牲与代价,1521名英勇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4年五月,步兵第29师载誉归国,重返湖北省的花园与安陆地区,恢复其光荣的番号,踏上了和平建设的新征程。师部积极投身于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训练,并多次承担起施工和生产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积极贡献力量,从而显著提升了部队的整体战斗力。次年二月,29师正式成立了炮兵第323团。1956年,该师参与了军委训练总监部在河南明港举办的全国全军战术训练教学法演习,并荣幸地接受了军委首长的检阅。到了1958年五月,部队又增设了坦克自行火炮第45团(后于1968年八月调拨至坦克第11师)。1960年六月,步兵第29师正式更名为陆军第29师。
邱少云同志生前的部队积极参与了青海玉树地震的抢险与救灾行动。
“弘扬邱少云精神,打造一支坚不可摧的部队。”同年10月,兰州军区正式授予邱少云生前所在的连队“纪律严明模范连”的崇高荣誉。
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这支声名显赫的“冀南劲旅”与“铁纪雄师”孕育了众多杰出的高级将领与领导骨干。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武汉军区及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张显扬将军、新疆军区司令员邱衍汉中将、陆军第47集团军政委骆正平少将,便是这一群体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