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今年8月6日抛出一个惊人的数字,要对所有进口芯片和半导体征收约100%的关税。这几乎是直接宣告,海外芯片进入美国的成本将翻倍。但话锋一转,他又开了一扇门:只要是在美国制造,或者承诺来美国建厂,就能豁免。
这套组合拳打得很直接,没有繁琐的政策文件,没有具体的实施时间表,甚至连“在美国制造”的具体标准都没有。但这恰恰是其威力所在,它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制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迫使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巨头们必须立刻做出选择:要么被高额关税挡在门外,要么把未来的产能和投资押在美国。
谁在抢着上船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最先做出反应。那些已经在美国有产能布局或在建项目的公司,股价明显上扬。台积电在亚利桑那、三星在德州的项目,瞬间成了“准入券”。苹果更是紧随其后,宣布追加千亿美元的本土投资,几乎被媒体默认已经锁定了豁免名额。
这种豁免资格并非唾手可得。台积电承诺在美投资高达1650亿美元,英伟达也宣布未来四年将投入50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这些数字背后,是真金白银的资本开支和产能规划。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决策,而是一场资本的竞速赛,比的不是谁的技术最强,而是谁的动作更快、砸钱更狠。
然而,这扇豁免之门到底有多宽,门槛设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比如,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其采用的美国设备仅占三成,其余都依赖日本和荷兰的供应商。这种“半本地化”的生产模式,未来能否完全符合豁免条件,谁也说不准。
这种模糊性本身就是一种筹码。华盛顿手握实施细则的最终解释权,可以在不同的外交和经济场合,用它来换取其他利益。对于企业而言,这种等待是煎熬的,政策细则公布的早晚,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订单和市场份额。
你的账单即将改变
这场风暴看似发生在产业顶端,但最终会传导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半导体是现代电子产品的“工业粮食”,关税成本的增加,最终会由消费者买单。一部智能手机的核心处理器如果成本翻倍,整机价格上涨50到100美元并非危言耸听。
美国消费者电子产品协会已经预测,到2026年,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等产品的平均价格可能会上涨15%到20%,这无疑会加剧通胀压力。这并非没有先例,2018年贸易战的历史教训表明,高达七成的关税成本最终是由美国本土企业和消费者承担的。
短期内,消费者会感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被迫接受更多“美国制造”的标签,因为那将是唯一的低税选择。这正是政策制定者想要看到的结果,用关税这把刀,把消费者的选择权,也一并引向美国本土。
企业的应对策略也开始浮现。为了规避风险,一些公司正在催生“双供应链”模式,即同时维护美国本土和东亚两套生产基地。但这种模式的代价是高昂的,预计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三到四成,这些成本最终还是会体现在产品售价上。
脆弱的盟友关系
这项政策在重塑产业链的同时,也让美国的盟友们陷入了尴尬境地。台湾地区首当其冲,其半导体出口在2024年占全球市场的22%,通讯与电子零组件出口在今年上半年更是占其总出口的七成以上。一旦核心产业链大规模外移,其赖以生存的“硅盾”地位和经济安全将受到直接威胁。
韩国同样面临艰难的抉择。三星电子在德州投资200亿美元建厂的同时,其成熟制程产能仍大量集中在中国的西安工厂。如何在两个市场之间取得平衡,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虽然有消息称韩国企业可能会得到“优惠待遇”,但这背后必然是其他层面的利益交换。
信任的裂痕已经出现。台积电在赴美建厂的同时,也对技术外流表达了深切担忧,甚至要求美国政府签署“技术保密协议”。但据称美方坚持要求共享1纳米以下制程的研发数据。这种“技术换市场”的交易,正在侵蚀盟友之间长期建立的互信基础。
这种单边主义的做法,也冲击着现有的多边贸易体系。瑞士、巴西等国已经启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程序,指控美国违反非歧视原则。如果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关税范围扩大到药品、稀土等其他领域,很可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连锁反制。
历史总在重复
it
特朗普政府认为,2022年推出的《芯片与科学法案》虽然提供了527亿美元的巨额补贴,但未能有效阻止企业“拿补贴不投资”的现象,制造业回流效果不彰。因此,这次的100%关税,可以看作是对补贴模式的一次修正,用更强硬的手段来强制驱动产业回流。
这种做法在历史上似曾相识。1980年代,美国为打压竞争对手,曾对日本半导体征收100%的反倾销税。这一举措在短期内确实提振了美国本土企业,但长期来看,却导致了全球创新速度的放缓。数据显示,在随后的十年里,美国芯片设计专利数量的年均增长仅为3%,而韩国和台湾地区则分别达到了15%和12%。
历史的教训是,保护主义虽然能在短期内保护特定产业,但往往以牺牲长期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效率为代价。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预测,如果全球产业链持续碎片化,到2030年前,全球半导体领域的研发投入将因此减少2000亿美元。
苹果公司的计划就是一个缩影。为了规避关税,公司计划将iPhone16所用A18芯片产能的50%转移至美国,但这可能会导致其研发预算削减10%。这种“保制造、伤研发”的取舍,是否会动摇美国在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领先优势,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笔者以为
特朗普的100%芯片关税,与其说是一项经济政策,不如说是一场地缘政治的豪赌。它的目标并非关税本身,而是要用这种极端压力,彻底重塑未来十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话语权。
短期效果可能会立竿见影,预计到今年年底,美国的半导体产能将增长40%。全球半导体巨头们为了进入美国市场,将被迫把最先进的产能和技术带到美国。
但长期的代价同样不容忽视。一个被人为切割、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全球供应链,最终将拖累技术创新的步伐。历史已经证明,单边主义无法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唯有在竞争与规则之间寻求平衡,才能避免整个产业陷入“双输”的困局。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全球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