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到莫迪在古吉拉特邦说这话,直接就愣住了。他说什么?印度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是特朗普,也不是美国?好家伙,这语气,跟我印象里那个在国际上左右逢源、谁都想拉拢一下的印度,简直判若两人。这话说得,有点像个在外面兜兜转转了一圈,最后终于回家对着镜子开始反思的中年人,那种憋着一股劲的自我批判。
过去这些年,印度外交给人的感觉就是个聪明人,在大国之间玩平衡,这边要点好处,那边也想分一杯羹。你看,跟美国谈合作,跟俄罗斯买军火,跟欧洲做生意,谁都不得罪,谁都想占点便宜。那份自信,好像觉得全世界都需要他。但莫迪这次的演讲,把这种遮羞布一把扯掉了。他直白地告诉你,别看我们跟谁都聊得来,但咱们家里这摊子事儿,才是真正的麻烦。
他提到那些数字的时候,听着还挺刺耳。什么印度对外出口占GDP的比重,其中又有近五分之一是奔着美国市场去的。这说明什么?说白了,印度经济这架马车,有一条腿是绑在美国的产业链上的。你依赖人家,还想在贸易战里硬气,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我突然想到十几年前,那场莫名其妙的“57空战”。当时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跟巴基斯坦的F-16打了个照面,结果呢,印度一架米格-21坠毁了。你说那场空战,是技术差距?还是飞行员水平问题?其实都不是。它暴露的是印度一个更深层次的困境:军事装备“万国造”的尴尬。法国的飞机,俄罗斯的导弹,以色列的雷达,拼凑在一起,看似阵容豪华,但真到了关键时刻,兼容性、后勤保障、技术自主,这些问题就全冒出来了。莫迪提这个,其实就是在说,军事上是这样,经济上又何尝不是呢?依赖别人,终究会被别人掐住脖子。
你再往深了想,为什么会这样?印度不是有那么多人吗?14亿人口,中产阶级据说都超过4亿了,这市场潜力多大?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咱们总说人口红利,可这个红利要转化成真正的经济动力,需要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来承接。但印度呢,物流成本高的吓人,占GDP的比重高达14%,这比发达国家高出了一大截。东西从工厂运到消费者手里,成本高得离谱,商品价格自然就下不来。而且,贫富差距大得厉害,有钱人消费得起,可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呢?他们想买点东西,发现价格贵,物流慢,最后也就作罢了。所以,这个看似庞大的人口红利,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停留在纸面上的数字,它被基础设施、社会分配这些结构性问题死死锁住了。
莫迪的演讲,我觉得最妙的地方就在于他敢于把这个矛盾摊开了讲。他没有去指责特朗普的关税,也没有抱怨美国的经济压力。他把矛头指向了自己。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无奈。他清楚地知道,外部的压力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内伤。印度这些年的工业化,说了很多,也做了不少,但高端制造业和核心技术上,依然存在巨大的缺口。你总不能指望靠服务外包和廉价劳动力,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赢得话语权吧?
这番话,听着像是在给印度人民打鸡血,要大家一起勒紧裤腰带搞内循环。但你要是细品,会发现这更像是对印度长期以来战略的一个彻底否定。过去,印度一直想在夹缝中生存,但现在,外部环境变了,光靠灵活腾挪已经不够了。你得有真本事,得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莫迪这是在告诉世界,印度要开始真正地自力更生了。
不过,这条路,谈何容易。莫迪虽然喊出了“印度制造”,但要真正解决基础设施滞后、技术短板、贫富差距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番话,与其说是转折,不如说是一个清醒的开始。就像一个病人,终于承认自己病了,但这离真正康复,还差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