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为何欧洲总认为俄能威胁到他们安全?

9月9日深夜,近20架俄罗斯无人机突然闯入波兰领空,让欧洲各国十分紧张,不明白俄想要干啥,难道要与北约开战?

就在欧洲各国紧张的时候,俄的下个举动让欧洲各国更紧张了。

无人机事件几天后,俄罗斯又和白俄罗斯大张旗鼓搞军演,还传出要模拟占领“苏瓦乌基走廊”。

欧洲一下就炸了锅,德国安全专家甚至直呼莫斯科正在逼近红线,这是要把战火燃向整个欧洲。

欧盟、德国、法国也纷纷表态“必须严肃对待”。整个欧洲仿佛一夜之间紧张到了极点。

可问题是,俄罗斯真有这么大的威胁吗?

欧洲为何如此害怕俄?

欧洲恐俄焦虑

自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已经打出了十八轮组合拳,涵盖能源、金融、军工、科技等各个领域,力度可是不小。

尽管制裁效果收效甚微,但欧洲依旧坚持打这么多轮,这是为啥?答案也许在战场之外。

9月9日晚至10日凌晨,近20架俄罗斯无人机突然闯入波兰领空,并被波兰与荷兰战机在北约多国的支援下拦截击落。据波兰方面公布,16架无人机残骸已在境内找到。

波兰总理图斯克称,这是“二战以来最接近开战的一次行动”。

一时间,欧洲各国神经紧绷。波兰请求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开会,同时申请北约磋商。捷克宣布将派出特种部队驰援波兰,德国也扩大了对波兰的空中警戒。

欧盟外交代表卡拉斯、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等政要迅速发声谴责,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外交部也同步表态。

这种几乎“全欧动员”的反应,已不是对某次入侵的回应,更像是对某种潜在风险的提前警戒。

更让他们警惕的是,俄白联合军演“西方-2025”在几天后的9月12日拉开帷幕。演习区域距离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边境线不过数十公里,其中还可能包括模拟占领“苏瓦乌基走廊”的科目。

这个区域一度被认为是北约防线的“最薄弱环节”。而就在这片区域上空,俄罗斯无人机“先行造访”,自然引发了更大的联想。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欧盟内部对制裁早已有疲态,但制裁还是被一轮轮推进。与其说是在惩罚俄罗斯,不如说是在安抚自己。

表面上看,欧盟的制裁是对战争行为的回应;但实际上,每一次俄方越过“心理红线”的动作,哪怕没有造成实质伤害,欧洲的恐惧感都会被再次放大。

因为他们担心的,不是这一次无人机,而是俄背后可能的多次试探,以及一个熟悉又危险的剧本——西扩。

这可不是一时的焦虑,而是历来如此。

从沙俄到苏联,哪次不是西扩的厉害,现在的俄罗斯有可能也是如此。

正因如此,欧洲一直流传着一种病——恐俄症。

欧洲的“恐俄症”

在欧洲,“恐俄症”并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种流传了数百年的情绪,而俄欧最早的裂痕,来自宗教与文明上的分歧。

中世纪时期,西欧信奉罗马天主教,而俄罗斯所在的东欧地区则属于东正教体系。

两个阵营彼此对立,彼此排斥,俄罗斯人被当成“宗教叛徒”,视为“东方式野蛮”的一部分。

到16世纪,波兰和立陶宛的贵族甚至公开宣称“来自莫斯科的人不属于基督教世界”。甚至在他们眼里,俄罗斯人和蒙古人、突厥人这种“野蛮人”没什么区别。

再后来,沙俄的崛起又带来了新的焦虑。

哪怕彼得大帝努力“欧化”,修建圣彼得堡、自称“欧洲之窗”,可越是接近西方,西方越是觉得别扭。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嘲讽说:“彼得一世模仿得再像,也不会让俄国人学会做欧洲人。”

到了19世纪,“恐俄”不再只是文化偏见,还成为西欧政治共同体中一种潜在共识。

1812年,拿破仑在沙俄的惨败,让法国人对这个北方国家有了严重的恐惧情绪。

而英国、德国更是轮番将俄罗斯当作主要对手,这背后不仅是现实利益冲突,更是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

二战时期,苏联的崛起更把这种“恐俄情绪”推向顶峰。

由于苏联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于欧洲,由资本当道的西欧国家纷纷将苏联视为压迫洪水猛兽的象征。

尽管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牺牲,但西方国家普遍认为其社会主义制度终将颠覆西方世界。

后来即使苏联解体,这种恐惧也并没有打消。

普京执政后的俄罗斯,并不按照西方的设想继续“民主化”,反而强调主权、安全和国家认同,逐步找回“大国自信”。

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再到2022年的俄乌战争,让欧洲彻底打消幻想:俄罗斯没有变。

很多欧洲国家至今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法国总统马克龙曾直言,“俄罗斯是我们最难预测、最难控制的邻国”。

然而,不仅是历史的根源,现实的因素也在加剧这种焦虑。

从地图上看,波兰平原一路往东,地势开阔毫无遮挡,俄军若真有动作,几乎可以长驱直入。这可不是假设,9月9日的无人机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能源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即便在多轮制裁之后,欧洲对俄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依赖仍未完全摆脱。

一边在政策上喊打喊杀,一边又要担心断气断电,这种想法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反而放大了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除此之外,普京强势集权的形象,与欧洲主流政治理念格格不入。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关于俄国政府“镇压反对派”“暗杀流亡者”“搞情报战”的阴谋论屡见不鲜,也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制度恐惧。

归根结底,对欧洲来说,俄罗斯一直是一个“无法掌控”的存在。

怕俄,不是因为它今天做了什么,而是因为它过去做过的那些事,随时可能再做一次。

但话说回来,现实总要落地,战争总有结束的时候,那俄欧之间还有没有可能回到谈判桌?有没有可能从冷战逻辑中走出来?

缓和的可能

打了三年仗,前线还在拉锯,后方却已经开始动摇。欧洲对俄罗斯的防范一刻没松过,但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问:这样下去,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

从民意上看,转变已经在发生。2024年10月初,德国柏林爆发大规模示威,数万人走上街头,喊出“要谈判,不要武器”的口号。

不仅如此,今年2月的民调显示,46%德国人支持停止援乌。法国也是如此,超过半数人反对向乌克兰派遣部队。显然,战争带来的通胀、能源危机、经济低迷等现实代价,正逐步压垮欧洲民众的耐心。

一些欧洲政客也开始顺势调整姿态。德国东部几个州的领导人曾公开呼吁,应让俄罗斯“回到谈判桌”。

而法国总统马克龙虽然在公开场合依旧强调“不会被俄方恐吓”,但私下也承认,欧洲未来必须“为停火后局势准备安全机制”。

俄罗斯方面的态度同样耐人寻味。今年4月,普京罕见在公开场合表示,“俄欧关系迟早会恢复”,并称欧洲内部“其实有不少人和我们想法一致,只是现在不方便说”。

这番话并不代表俄方马上会让步,但至少说明,克里姆林宫并不完全关上对话大门。

那么,现在的局势是否真的存在缓和空间?也许短期内看不到突破口,但局部缓解的条件正在慢慢积累。

欧洲越来越意识到,过去三年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投入超过500亿欧元,却并没有换来战略主动,而自身则因能源自断、经济疲软、军费剧增而陷入透支状态,欧元区经济增速一度跌至0.5%。

美国虽然口头支持,但转头又向俄罗斯示好,甚至提出要乌克兰用境内稀土资源抵债,不但一边从乌克兰索要资源,还一边让欧洲继续输血。

马克龙高喊“欧洲要战略自主”,但现实是:军事听美国的,政策也得看美国的。

不仅如此,一些欧洲国家巧借援乌背地里搞小动作。法国、德国以“志愿联盟”“军援机制”等名义大幅提升本国军事能力,波兰则趁势强化在东欧的战略存在。

这些操作背后,既有对俄罗斯的警惕,也有抢占欧洲内部话语权的想法。可如果这场内部权力博弈继续扩大,反而可能促使欧洲分崩瓦解。

现实的种种,都在逼着欧洲重新审视对俄关系。

但这种事不是一蹴而就的,欧洲对安全问题的焦虑还在加剧。

北约秘书长吕特曾发出警告:俄罗斯和中国正大规模扩军,欧洲必须警醒。

这种声音虽然是一种“新冷战格局”的阴谋论说法,但也反映出,在这种氛围下,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缓和并不容易。

未来俄欧关系会怎么走,关键要看三个因素:首先得看乌克兰战局是否出现转折点,毕竟俄乌战争局势有所转变,这些商量才能摆上谈判桌;

其次,得看美国政策是否有大的转向,就现在来说,美国的态度还是欧盟的方向标。

最后,还要看欧洲内部是否有足够多的国家愿意跳出这个圈子,重新定义与俄罗斯的互动方式。

如果战场继续胶着,美国选择收缩,而欧洲又迟迟无法独立判断,那这场拉锯战可能还会持续很久。

参考资料:

1. 新华社.(2025年9月11日).《波兰发现16架俄无人机残骸,称俄军正制造“战争前夜”氛围》. 新华社国际频道.

2. 环球时报.(2025年9月12日).《俄罗斯在白俄罗斯举行“西方-2025”联合军演,欧洲三国反应强烈》. 环球时报.

3. 澎湃新闻.(2025年9月12日).《欧盟宣布延长对俄制裁,外交代表卡拉斯称“这是蓄意挑衅”》. 澎湃国际.

4. 财新网.(2025年9月10日).《俄无人机进入北约领空,波兰与德国高层密集磋商应对策略》. 财新国际新闻.

5. 观察者网.(2025年9月13日).《德国专家警告“俄罗斯可能将演习直接转为行动”》. 观察者网军事频道.

6. 中国新闻社.(2025年9月14日).《北约举行“雷霆突袭”军演回应俄白联合军演》.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