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就业数据“虚胖”?揭开非农报告背后的真相
当6月非农就业数据公布时,14.7万的新增岗位让市场短暂欢呼——毕竟,这比预期的10.6万高出不少。
可如果你仔细拆解这份报告,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政府岗位撑场面,私营部门增长乏力
表面上看,就业市场似乎一片繁荣,但巴克莱银行的分析师们却发现了猫腻——近一半的新增岗位(7.3万)来自政府部门,尤其是州教育系统。
这有点反常,因为6月通常是教育行业裁员的季节,突然的大规模招聘让人怀疑:是不是季节性调整出了问题?
如果真是这样,7月的数据可能会被打回原形。
相比之下,私营部门的增长就显得疲软多了,仅增加了7.4万个岗位,远低于前几个月的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服务业增长放缓,制造业甚至减少了7000个岗位。
建筑业虽然勉强增长,但整体来看,企业招人的意愿明显降温。
失业率下降?别高兴太早
失业率从4.2%降到4.1%,看起来是个好消息,但仔细一看,问题就来了——不是因为更多人找到了工作,而是因为更多人干脆放弃了找工作。
劳动力参与率下滑,尤其是年轻人和55岁以上的群体,他们要么选择继续读书,要么提前退休,总之不再积极求职。
更广义的失业率(U6)虽然小幅下降,但仍高达7.7%,说明很多人只能找到兼职工作,或者收入远低于预期。
这种“隐性失业”问题,往往被官方数据掩盖。
薪资增长放缓,消费还能撑多久?
工资涨幅也在放缓,6月平均时薪仅增长0.2%,远低于5月的0.4%。
更糟的是,工作时长缩短了,导致实际收入增长几乎停滞。
这意味着,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正在减弱。
过去几个月,薪资增长还能勉强跑赢通胀,但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消费者支出可能会受到冲击。
毕竟,如果工资涨不动,谁还敢大手大脚花钱?
美联储会提前降息吗?
尽管就业市场出现降温迹象,但巴克莱认为,美联储7月不太可能降息,最早也要等到12月。
毕竟,通胀数据仍是关键变量,如果物价继续上涨,美联储可能宁愿忍受就业市场的疲软,也不敢轻易放松货币政策。
结语:繁荣表象下的隐忧
这份非农报告就像一杯掺了水的酒——表面光鲜,但喝下去才发现味道不对。
政府岗位的短期增长掩盖不了私营部门的乏力,失业率的下降也未必是好事。
如果薪资增长继续放缓,消费市场可能面临更大压力。
美联储的下一步棋,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