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出8万吨航母又如何?
在航母应用领域仍落后印度数十年!”
2022年福建舰下水时印度海军前副参谋长普拉卡什准将甩出这话,到了2025年,印度某些人还抱着这套说辞不放。
这话乍听有理,毕竟印度1957年就买了英国“大力神号”航母,1971年开着它参加第三次印巴战争,出动四千多架次战机封锁东巴基斯坦港口,硬生生撕出个孟加拉国。
咱辽宁舰2012年服役,比印度晚了半个多世纪,时间账算得明明白白。
更让印度鼻孔朝天的是2014年那回“高光时刻”:印度洋上漂着俄制“超日王号”和英制“维兰特号”双航母,配上七艘护航舰,被西方媒体吹成“二战后亚洲最强海上编队”。
那时候咱辽宁舰刚在南海完成首次训练。
历史资本?
印度确实攒了些。
可战场不看资历看拳头。
2025年5月印巴空战一记耳光扇得响亮:印度花八十八亿美元买的法国阵风战机,被巴基斯坦单价七千万美元的歼-10C揍下三架。
空战打得憋屈——印度阵风、苏-30MKI、米格-29战机分属法俄美技术体系,数据链各唱各调,协同作战成了笑话。
反观巴基斯坦,在中国打造的空天一体作战体系支撑下,ZDK-03预警机指挥歼-10C发射霹雳-15导弹,配合枭龙战机和红旗-9B防空系统,打得印度空军找不着北。
现代战争早不是单打独斗的年代,拼的是体系内功。
回看印度引以为傲的“维克兰特号”国产航母,内情让人哭笑不得。
意大利设计舰体、美国提供燃气轮机、以色列安装雷达、俄罗斯供应舰载机,披着“国产”外衣的万国牌。
更滑稽的是建造历程:1999年立项,2009年铺龙骨,五次下水闹剧,硬生生磨了二十三年才服役。
这效率和福建舰五年建成、电磁弹射一次成功的节奏,根本不在一个时空。
眼下印度两艘航母加起来吨位不足九万吨,福建舰单舰就八万五千吨。
电磁弹射能让舰载机满油满弹起飞,搭载的歼-35隐身战机稳压印度米格-29K。
更打脸的是现实动作:印度2025年国防预算里,海军经费被陆军大幅挤压,航母扩建计划形同虚设。
军工底子虚,拆东墙也补不上西墙。
2025年7月印度搞军备供应链大审查,严令剔除中国零部件,结果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系统当场趴窝,多家军工厂订单泡汤。
讽刺的是,一面严防死守中国零件,一面派两万留学生赴华学半导体和AI技术,被国际观察家戳脊梁骨:“技术套利玩得溜!”
印度国产“光辉”战机得换以色列航电撑门面;四十亿美元研发的卡芙里发动机项目烂尾收场;连电阻电容都靠进口。
反观中国主战装备100%国产化,军工产业链严丝合缝自主可控。
普拉卡什当初强调“操作经验几十年领先”,但这论据在现代战争体系中苍白如纸。
航母战斗力看三大支柱:舰载机性能、电子信息系统、编队协同能力。
福建舰的舰载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四百公里,能同时追踪数百目标;印度“维克兰特号”用的以色列雷达性能缩水一半。
福建舰可搭载空警-600预警机,战场感知能力跳级提升;印度航母至今靠直升机预警,头顶悬着致命短板。
编队协同上,中国已形成完整航母战斗群体系——辽宁舰编队标配两艘055大驱、两艘052D驱逐舰、一舰054A护卫舰加综合补给舰。
印度双航母演习时,护航的还是老旧的俄制驱逐舰,区域防空漏洞百出。
连印度军方都开始服软。
去年10月印度新任空军参谋长辛格公开认账:“国防技术和装备领域已远远落后中国。”
话说得透:斯坦航空承诺交付八十三架光辉战斗机,结果一架没见影;中国却能同时量产歼-20和研发舰载机。
就连最基础的战时基地扩建,印度也举步维艰。
海军层面更露怯——尽管印度国防部长今年5月宣称“开建第三艘航母、未来五六艘”,但内部消息戳穿牛皮:原计划六万五千吨的核动力航母维沙尔号因技术储备归零直接搁浅,造船厂坦诚再造四万吨级滑跃甲板航母已是极限。
印度攒下的操作经验有价值,但现代海战规则已翻篇:无人机集群作战、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电磁对抗才是新考场。
中国选择以高强度训练弥补时间差:辽宁舰服役后年均出海超两百天,舰载机起降架次从每天十几架次飙到五十架次以上,比俄军库兹涅佐夫号都狠。
福建舰海试期间更顶着复杂气象连续起降测试,加速锻造战力。
印度海军去年喊出“2027年前实现101项装备国产化”,可光辉战机延宕十三年才交货,电磁弹射还在模型阶段打转。
归根结底,航母实力不看资历深浅,只看谁攥紧核心技术。
历史不认先来后到,只认铁打的事实——如今太平洋西岸的拳头,就是比印度洋北岸的更硬。
消息来源: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