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亚洲杯台北队两连胜,阿巴西数据合格,本土归化表现接近

87比60,分差一下子卡在那里,终场哨声还没落地,镜头拉向中国台北队替补席,队员们起身击掌,教练脸上挂着一丝谨慎的笑。两连胜到手,积分榜头名。伊拉克队主教练坐回板凳,低下头,助教也没再说什么。更衣室门口有人高举手臂“加油”,有队友装作没看见,气氛被拉扯得很远。

阿巴西登场,13分33秒,9投4中,三分3投3中,罚球2罚全中,数据写得很实在,13分1篮板1助攻1抢断2犯规,正负值+13。一张成绩单摆在眼前,问心无愧也说不上,只能说没有拉胯。场上的脚步,稳定,进攻端外线准星亮,防守端倒没有什么闪光动作,测不出压制力。一节时间飘过,数据慢慢填满,换人时甚至没有人特别注意。上一场打菲律宾,15分56秒登场,8投2中,三分5投1中,5分1助攻1抢断,正负值-6。冷静看下来,戏份都不算多,话题点更谈不上,属于那种在评论区会被球迷一句“出工不出力”带过去的存在。

身高189厘米,体重92公斤。阿巴西的出生地在日本千叶,他的父亲尼日利亚人,后来成了美国籍。小时候东奔西走,日本、塞内加尔、台湾,每一步都跟着父母到处迁徙。8岁那年随家人落脚台湾,后来定居,念世新大学,毕业进职业联赛,T1联盟状元签落地,新北中信特攻,之后又辗转去日本B联赛,秋田北部喜悦,和本乡的归属感拉扯,身份慢慢变淡,直到硬实力再也站不到优先队列上。

这里有一个很现实的共性,归化球员位置本身就敏感,资源有限,再加上阿巴西这样“多地生活、路径复杂、成才路线模糊”的球员,到了职业舞台上,不会有那么多耐心,留给他证明机会极少。日本B联赛58场,单场22分钟,场均十分2.7板1.6助0.8断0.4帽,一堆只撑线上下的数据。从投篮命中率39%、三分33.9%、罚球73.6%这组数据看出来,合格球员模板,难以突破,也撑不起质变。

回头看本次亚洲杯,两场一共29分钟,18投6中,三分8中4,18分2助2抢1断,正负值+7,这种表现,放在中国台北本土阵容,即使算主力,也不是那种一锤定音关键人物。技术风格上,阿巴西外线能力有,突破和组织端缺变化,防守对抗和移动不算突出,能力项一一拆分——几乎没一点可以做到极致。现场看球的人,更多注意焦点在林秉圣、陈盈骏这些本土主力,社交平台上热议的话题集中在“团队防守”、“后场经验”,很少有谁把比分优势归到某个归化球员身上。

球迷总是习惯原地拔高归化球员,觉得一落户,就能拉高百姓球员水平。真正放进比赛,立刻被现实反噬。阿巴西的球风,硬要和台北队同类型后卫一比,对抗性有,但速度与持球处理仅仅中等。国手生涯至今,没有支配比赛的强输出场面,几乎每场比赛都是按照剧本“补位型、外线支援型”的角色。外线手感偶有沾边,比如这场伊拉克3中3,场面上看着很亮眼,可碰到强队、对手阵容变高,防线压迫提上来,三分线就消失了。

日本B联赛当年的出场纪录,攻防表现都很一般,甚至被教练组拿来“锻炼”新人,对比同龄本土后卫,成长曲线畅通无阻。季后赛时球队拉开分差阶段,他是第一个被换下的后场,大比分狂胜下,替补席坐着大口喝水,队友冲出来都搭着肩膀走。久而久之,上场时间越来越碎化,表现不会被质疑,但也很难得到认可。去年底B联赛结束那场,社交媒体上有球迷调侃“阿巴西喝水养伤比得分多”,其实也确实没说错,他的真实影响力在数据里就能看到。

阿巴西已经不需要顶着归化名额踢正选了。本以为这样可以给台北队多一个内部选择,争取更大空间,结果发现,他和本土球员间的实力差距,似乎并不明显。撑破天13分,低谷只有5分,两场亚洲杯加起来只有两次助攻。无论是组织,还是持球突破,状态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提振。和林秉圣、陈盈骏这样的本地后场合练,队里训练氛围能拉高可控性,影响实战效果却不是线性提升。队里年轻人上场,冲起来一波流,阿巴西“保险用法”只能局限在节奏控制阶段。

伊拉克队这场,无人盯防三分冷静命中,经验派打法,看似效率拉满,实则局限也很明显。对手第二节开始无限压防,台北队阵地战推进缓慢,阿巴西连续两次对位被断,急停出手命中率依然不高。旁观的人很难从中感受到归化球员那种“即插即用”带来的阵容升级,教练组也在保持试探态度。

所有期待都落空了一些。亚洲杯小组赛,台北队急需有人能站出来撑住气氛,打菲律宾、伊拉克,对面都不是顶流队伍,13分、5分,防守端零亮点,落到数据和场面表现,阿巴西确实做到了“任务合格”,没有做到“改变局势”。社交媒体下方,有球迷质疑“归化用得值不值”?有人聊本土后卫未来成长空间。有铁粉跟帖回复,“本土和归化水平差不多,资源能不能更好分配”。

当初归化大潮,有队伍靠走捷径拼阵容,现在风潮平缓,大家对外援、归化球员的期待降温不少。阿巴西的例子是个缩影:输出能力和主力本土阵容不拉开,带来的升级就很有限。阵容轮换期,教练组只看实用属性就行。新赛季前,阿巴西确定回归台湾联赛,能否实现个人突破,还得看他具体定位。B联赛阶段球迷已经用脚投票,数据没法作假,台北队这班底离不开老将和本土新人的同步崛起。

亚洲杯榜首很提气,队伍整体作风也趋于稳定,但这类归化球员的用法,能不能真拉高天花板,依旧有待验证。能力有限,是现实,数据不会说谎。大家怎么看?归化与本土球员的界限,是否还值得这么执着?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