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抛出了一颗外交重磅,“我会在8月15日和我的好友普京在风景宜人的阿拉斯加举行会谈。” 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在两个小时之内迅速回应确认——这次美俄元首的面对面会晤,打破了俄乌冲突持续三年多的胶着状态。
更让人皱眉的是,普京难得地作出了让步,同意来到美国的土地上,选在1867年俄国卖给美国的阿拉斯加,也就是白令海峡最窄的地方,只有88公里的距离,这里面可是藏着不少耐人寻味的外交玄机哩。
特朗普的“停火倒计时”真是一天天逼得紧呀:7月14号就喊出要50天内得停止战火,到了7月底又缩短到10到12天,最后在联合国安理会放话——普京得在8月8日前签好停战协议,不然可就不客气咧。
美方居然还拿出了联合国2774号决议当“尚方宝剑”,说啥要用它来威胁俄罗斯和它的贸易伙伴,叫他们别再违反国际共识,要知道,这一下子可是给俄罗把帽子扣得挺紧的。
俄罗斯的反攻硬是戳中了美国的软肋,7月31日,俄军正式宣布彻底掌控顿巴斯要塞恰索夫亚尔,为通往斯拉维扬斯克的道路敞开了大门。
当天,俄军发起了一轮大规模的导弹攻击,300架无人机配合8枚导弹如雨而下,直奔基辅。那“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再次突破乌克兰的防空体系,真是厉害了。前总统梅德韦杰夫还笑话特朗普玩些“儿戏”,提醒大家一旦涉及美国,那战事的风险可是直线上升呀。
除了战场上的碾压,普京还偷偷用了点能源上的“渡劫”伎俩。好几百艘俄国油轮全部关掉定位系统,把原油包装成“马来西亚混合油”,硬扛美国的封锁。这时候,特朗普威胁要对买俄油的国家加征100%到500%的惩罚性关税,但像中国、印度这些国家都明确表示拒绝,坚定维护自己在能源采购上的主权。
普京为了促成这次会谈,真是少见地做出了双重让步。第一个方面是打破了外交上的禁区:同意进入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这样一来,他巧妙地利用了那里不受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特性,成功规避了被逮捕的风险。
第二点就更明显了,松了停火的条件:不再坚持乌军必须全部撤出乌东四州的要求,而是把目标转向顿巴斯的两个州,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接受“冻结战线”的做法——这对特朗普来说,正好找到了个能下台阶的理由。
特朗普的算盘其实也挺明白的,国内选情压力逼得紧,竞选时说“24小时内结束战事”的豪言变成了对手们的把柄,1800亿美元援助乌克兰的事儿更是让选民们闹不满。
阿拉斯加之约这事儿,可算是他的一次外交大赌注:要是能成功促进停火,那就能吹嘘自己“守信兑现”,把承诺摆出来;要是没成功,就能把锅甩给俄罗斯,为减少援助乌克兰打掩护。重点还是想摘开乌克兰这个乱摊子,转头把注意力转向亚太地区的大局布局。
欧洲这会变成了旁观者,身旁这桌牌局的局外人。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和德国总理啊,事先都没得到通知会晤的消息,一听说都“吓得面如土色”了。波兰的议员们也忍不住发声:“今天出卖乌克兰,明天就轮到打波兰。”这局势让欧盟担心啊,怕俄罗斯和美国搞什么私底下的领土交易,结果就把对俄制裁的统一战线给搞垮了。
会晤的前一刻,战场上空气里都弥漫着硝烟味。俄军在8月7日那天单日就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拦截实力:一共击落了8枚英制“风暴之影”巡航导弹(价值三百万美元一枚),还成功拦截了一枚美制JDAM炸弹,另外还有240架乌克兰的无人机被击落。被北约夸得天花乱坠的“破俄神器”——风暴之影残骸散落在田野里,直接揭穿了西方武器说能永远无敌的神话。
俄军赢得胜利的秘密武器,就是那套被称为“三位一体”的防御系统。
这整套组合直接导致风暴之影的命中率狂降了60%。更长远的影响可是体现在军火交易格局上:伊朗火速买了S-400,朝鲜还想要技术共享,俄罗斯借着实战验证,顺势打开了全球防空武器市场的大门。
泽连斯基现在陷得挺孤单的,前所未有的那种孤立。特朗普一句话,“普京不用见泽连斯基”,把乌克兰的谈判资格都剥夺了。乌克兰总统晚上立马联系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的领导人求援,可普京直接冷冷回应,“条件还不到时候,咱们还不能见面”。顿巴斯的防线打得摇摇欲坠,7月每天伤亡超过500人,恰索夫亚尔失守,前线补给线都悬在半空,局势真是不稳定啊。
俄罗斯经济的隐藏隐患,成为普京坐上谈判桌的重要驱动力。到2025年上半年的话,财政赤字达到了3.69万亿卢布,占GDP的1.7%;虽然俄罗斯靠能源出口的掉转方向缓解了制裁带来的压力,可通货膨胀率依旧高达4.8%,是正常水平的两倍多。这会儿战场上的优势变成了最好的谈判筹码——等普京掌控了乌东那大约18%的领土后,他打算用停火的办法,巩固战争成果,争取让限制措施变得宽松点。
特朗普的“交易艺术”就在这儿展现得淋漓尽致了。他明里暗里地提到愿意接受“对双方都合算的领土调整”,实际上也就是默认了俄占区的现状;同时还把欧洲的盟友边缘化,自己单独跟普京谈这事儿。这次会谈的核心就是利益互换:普京用短暂的停火换取经济上的缓口气,特朗普则借领土问题的默许,换取外交上的一些成绩。
在美俄激烈争斗的情况下,中国选了个稳扎稳打的方式应对。普京会晤之前,跟中方通了个电话,中方再次强调了促和谈、劝双方 hòa hòa的立场。要是九月美俄领导人一块儿来中国参加二战纪念,他们对“北京会晤”持开放态度,但可不打算主动去调停。这样一来,保持了外交上的平衡,既避免深陷代理人战争的漩涡,又专注于维护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挺明智的。
俄乌冲突让我搓搓手,发现了一些挺有意思的规律,值得大家琢磨哈。
阿拉斯加会晤前两天,俄军突然在哈尔科夫一带发动了新一轮攻势。五角大楼的情报显示,普京其实是想在谈判桌上多争取点筹码;与此同时,欧盟的27个国家大使马上召开紧急闭门会议,商量“后阿拉斯加时代”的乌克兰安全保障方案。就算15号的会谈结果再怎么样,西方阵营的裂痕已经很难弥补了。
在这场大国角逐里,小国的命运就像在风暴中摇摆的小舟似的。当特朗普一声宣称“他们都想跟我见面”时,泽连斯基的停火请求已经被导弹嗖嗖的呼啸声压得难分难解;而当普京签下阿拉斯加的协议是,俄罗斯的老百姓正为着4.8%的通货膨胀率捉襟见肘,过得紧巴巴的。
只有保持战略定势,巩固整体国力的基础,才能在巨浪汹涌中掌控自己未来的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