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毛泽东评刘邦:高明政治家

“忽忆刘亭长,慷慨高歌《大风》。”此句乃叶剑英元帅在20世纪50年代挥毫之作。其中“刘亭长”一语双关,实指汉高祖刘邦,“大风”则是指刘邦所作之《大风歌》。有传80年代初,负责编纂叶剑英元帅诗集的同志曾亲自向他询问“刘亭长”所指,叶帅直言不讳地回答:“毛主席。”这一段诗词轶事,巧妙地将跨越千年的刘邦与毛泽东两位历史巨人联系在一起,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趣味无穷。事实上,查阅毛泽东的著述,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刘邦多次予以评价。他曾言:“刘邦与项羽交战数年,最终刘邦胜出,项羽败北,绝非偶然。”(《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820—821页)又曾批注:“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21页)

毛泽东为何对刘邦赞誉有加,称其“高明”?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舞台上,刘邦为何能以平民身份执剑夺得天下?毛泽东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三个关键理由。

一、行事之道:“其能得天下,首在决策精准,次在用人贤能。”

毛泽东所提出的首个答案,即是刘邦卓越的行事才干。

1957年6月13日,在位于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中,毛泽东与吴冷西等人士就办报事宜展开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他对于刘邦击败项羽的历史原因发表了独到见解。

“汉高祖刘邦胜过西楚霸王项羽,其得天下的关键在于决策精准,以及选拔人才之得当。”(摘自吴冷西《新闻的阶级性及其他——毛主席几次谈话的回忆》,收录于《缅怀毛泽东》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页)

◆毛泽东与吴冷西。

这一简要的概括,实则凝聚了毛泽东在细致研读楚汉争霸史实之后,对刘邦成功之道所作出的一针见血的分析与精辟点评。

审视“决策之精准”,刘邦本是一介平民,却能在秦末的农民起义浪潮中崭露头角,击败了强劲的对手项羽,建立了汉朝的伟大基业。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在决策方面的敏锐判断和强大掌控力。以下,试列举两例以资说明。

一方面,它捍卫了地主阶级的重要权益与话语权,保障了其财产安全,赢得了地主阶级的广泛拥护与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它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得以安心生产,赢得了普通百姓的拥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稳定。综上所述,此政策深受民众喜爱,刘邦也因此赢得了关中地区各阶层的广泛拥护与支持。

其次,刘邦采纳了开放关中苑囿的政策。关中地区,乃当时全国最为富庶之地。司马迁曾估算,关中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三十,然而其物产却占据了全国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在关中,秦王朝曾划定诸多苑囿园池,这些皇家的娱乐场所,一律禁止百姓涉足。刘邦攻克关中后,便颁布命令,将这些苑囿园池向民众开放,“皆令人得田之”,即分配其中的土地供百姓耕作,以此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此举措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有效缓解了关中地区的土地紧张状况,推动了经济的复苏,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此后的军事行动中,刘邦得以从前线源源不断地获得人力和物力支援,这一政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在策划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保障军需,确保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者,都是杰出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统一天下的原因。项羽虽有范增这样的谋士,却不能加以利用,这就是他被我所擒的原因。”刘邦提到的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他麾下的核心谋士与将领。张良擅长谋略,萧何精通政务,韩信擅长指挥军队,刘邦信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韩信曾是项羽的部下,但未被项羽重用,后来投奔刘邦,受到他的重用。萧何曾是秦朝的刀笔小吏,默默无闻,因得刘邦赏识,最终成为能臣良相。刘邦的麾下还汇聚了陈平、周勃、郦食其、陆贾等众多人才,可谓人才济济,各得其所。这些人才的汇聚,对刘邦夺得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邦画像。

“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而《索隐》中的注释指出:“高祖功臣共有一百三十七人,加上外戚及王子,总计一百四十三人。”初步统计显示,明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封侯者,如那些以卒相从或未担任过吏职以客相从的,约占百分之二十五;以基层吏职为起点被封侯的,约占百分之五十五;其余包括少量旧贵族和归附的将领与臣子,约占百分之二十。正是凭借对这批各有所长的布衣“文臣武将”的巧妙运用,刘邦才能成就一番霸业。

一是提出正确的主张,二是选拔合适的干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527页)

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开拓了刘邦的基业,堪称盛世之主。前汉自元帝始,便每况愈下。元帝喜好儒学,摒弃名、法,舍弃其父的统治方法,以致其父痛斥他:“乱我家者,太子也”。西汉一代,确实是从汉元帝手中开始衰落。毛泽东的这一番评论再次印证,领导者能否作出正确决策,坚守正确方针,实乃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直接关系到事件、时局乃至历史的走向。

1938年,毛泽东于抗大。

“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邓临时处置,无需请示。”他深信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和应变能力,敢于放权、勇于分权。正如古语所言:“不拒众流,方成江海。”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将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改为“我劝马列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坚持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才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激荡风雷。

审视毛泽东的一生,我们看到他正是在革命与建设的征途中,不断进行着判断、预见与决策,同时也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懈地发掘、鉴别与运用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对刘邦在“决策正确”与“用人得当”两方面的赞誉,实则是对领导者必备能力的高度概括。

二、气度:所谓“胸怀宽广,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的英勇之士。

毛泽东提出的第二个解答,实则揭示了刘邦所具备的宽广气度和豁达胸怀。

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亦称七千人大会上的发言中,毛泽东高度赞誉道:

“刘邦,在封建历史长河中被誉为一介豁达大度、善于纳谏的杰出英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95页)

1962年1月,毛泽东出席了中央工作会议的扩大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毛泽东之所以得出此结论,乃是基于刘邦采纳郦食其夺取陈留之策的历史事件。在讲话中,他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故事:

“告知主公,吾乃高阳酒徒,非儒生也!”守门者如言禀报,刘邦闻言,立即起身迎接。郦食其因刘邦对儒生的轻视而心怀不满,遂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言:“汝欲得天下乎?何轻视长者!”郦食其时已六十余岁,年长刘邦,故自称长者。刘邦闻言,即刻道歉,并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建议。此事载于《史记》之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在封建时代被誉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与项羽数年激战,终刘邦胜出,项羽败北,非偶然也。(《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95页)

“党委的领导,应体现集体智慧,而非由第一书记一人独断专行。……对于重大决策,必须集体研讨,悉心听取各种声音,对复杂局势和多元意见进行深入分析。需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预估各种情况的多面性,包括正面与负面、顺利与困难、可行与不可行。务必做到谨慎周全。否则,便沦为个人专制的局面。如此第一书记,应被称为霸王,而非民主集中制的‘班长’。”(《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295页)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对刘邦的评价是:“他仁爱待人,乐于施舍,心胸开阔,气度恢宏。”(黑线处标注)。

“张良、陈平进言:‘汉已拥有天下大半,诸侯纷纷归附。楚军疲惫,粮草告罄,这正是消灭楚国的时机。若不趁机攻取,便是‘养虎遗患’。’刘邦采纳二人意见,联合韩信、彭越追击楚军,直至垓下围歼项羽,最终赢得战争胜利。”

“最引人注目的是红军所办的墙报,其中设有黑栏(批评栏)和红栏(表扬栏)。在红栏中,人们赞誉个人或集体的勇敢、无私、勤劳等美德;而在黑栏中,同志之间相互批评,甚至点名批评他们的军官。”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敢于直面自身问题,勇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像刮骨疗毒般进行自我革命。正如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所言:“房屋应当常打扫,否则灰尘堆积;脸庞应当常洗净,否则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同样会沾染尘埃,亦需时常打扫与洗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96页)

在延安举办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发表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重要报告,积极倡导开展深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建设征程中,毛泽东同志始终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重要原则的坚定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他留下了诸多启迪人心的论述,例如:“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汇聚一堂,不仅需精于团结持相同观点的战友,更要学会与持不同观点的同志携手共进”(《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43页);“对于正确的批评,我们必须虚心接受,即便其中存有不当之处,也应在批评结束后,经过深思熟虑,以公正和善意进行回应”(《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97页);“我们若存在不足,绝不畏惧他人的指正。无论批评来自何方,任何人对我们的指摘,我们都乐于接受”。(《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04页)

古语有云:“铜为镜,可整衣冠;史为镜,可鉴兴替;人为镜,可明得失。”正如刘邦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品质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所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亦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良药”与“武器”。借此,他们不断洗刷思想上的污垢与尘埃,于危难与挫折中屡次振作,成长为坚不可摧、百折不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其生机与活力。

三、经历:对日常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并能准确把握民众的心理状态。

毛泽东所提出的第三个答案,实则揭示了刘邦传奇般的人生历程。

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这一时段,毛泽东深入研读了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围绕此书展开了多次讨论。在这些谈话中,他曾提及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获胜的若干因素之一,他指出:

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在于他与出身贵族的项羽有着本质的区别。刘邦对民间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民众的内心世界了如指掌。(出自《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第2283页)

刘邦在担任泗水亭长时,曾负责押送苦力至骊山服役,途中逃亡者众多。刘邦心想这些人到达骊山时恐怕已所剩无几,于是到达丰西泽时,他选择在夜间释放所有苦力,并说:“你们走吧,我也将从此离去。”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众人,随即有十余壮士愿意追随他起事。刘邦之所以能从草莽之中崛起,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民众的苦难,才有了这样的豪情。正因他对社会生活和人民心理的深刻理解,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作出了正确的决策,赢得了民心。当他登上皇位,建立汉朝后,面对亟待恢复的社会经济和饱受连年战乱之苦的百姓,他也是从实际出发,采取了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对内提倡节俭,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对外与少数民族和亲,以求边疆安宁。这些政策迅速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毛泽东在阅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所作的批注,收录于《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一书中。

切莫轻视那些看似粗犷的人。许多粗人能够成就伟业。为此,他列举了刘邦、成吉思汗、朱元璋等人的事迹作为例证。(详见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历史卷》第33页)

事实上,毛泽东对诸如刘邦这般的“布衣”出身封建帝王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里的“布衣”所指,正是他们因出身平民而具备的“贴近社会生活、洞察民众心理”的天然优势。这种能力,恰是一位杰出领导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那么,要如何真正把握社会生活脉络,洞察民众心理?毛泽东提出了一种关键途径,即“深入调查与细致研究”。

毛泽东先生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有着诸多深刻且影响深远的论述,诸如“不经过调查,便无权发表意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109页),“调查犹如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则如一朝分娩。调查即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109页),“今日我们需进行调查,而将来我们的子孙亦应继续调查,如此方能不断认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第378页)等。毛泽东本人更是调查研究的高手,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长河中,他亲自主持或组织了无数次的深入细致的调查,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那十大关系的形成,是在北京历时一个半月,每天与一个部门的同志交谈,共计34次,逐步总结出的十条。若没有这些交流,那十大关系是无法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再次提倡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强调:一切基于实际情况,不调查则无权发表意见,这必须成为全党干部思想与行动的首要原则。

居屋之下,方能深知屋漏之患;行于草野之间,始能洞察政事之失。唯有深入调查研究,方能洞悉社会脉络,贴近民众心声,进而发掘问题,破解难题。故而,毛泽东高度评价了“老粗”出身的刘邦,称其“熟悉社会生活,洞察人民心理”。

“明镜用以观照自身,古事可为今鉴”。历史宛如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既照亮了当下,亦启迪了未来。毛泽东对刘邦胜利之道的总结与评价,其中蕴含了他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关键工作方法。这些由历史与现实交融所激发的深邃智慧,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融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鲜活例证。

《党史博采》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