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1937年,陈锡联提拔一名班长当排长,36年后,班长的职务更高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1970年那个黄昏,李德生急匆匆钻进汽车,对司机说了句”去京西宾馆”。司机老王心里犯嘀咕,首长很少这么晚出门,今天这是要见谁?到了地方才知道,原来是去见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两人年纪差不多,看着像老朋友。

老王哪里想得到,30多年前,这位军区司令员是八路军团长,李德生只是他手下一个小班长。现在倒好,班长成了党的副主席,团长反倒成了下级。这事搁谁身上,都得琢磨琢磨。

命运大逆转

1973年8月,李德生在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党的副主席。那时候他57岁,从河南农村放牛娃一路爬到最高领导层,算是创了记录。陈锡联虽然也是政治局委员,但级别上已经比李德生低了一头。

12月份,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李德生和陈锡联互换位置。李德生去沈阳,陈锡联进北京。毛主席还开玩笑说李德生是”陪绑的”,活到九十九,上帝请你喝烧酒。这话听着轻松,可背后的政治分量谁都明白。

李德生去京西宾馆见陈锡联,表面上是工作交接,实际上更像是老部下向老首长汇报工作。地位变了,但那份师生情谊半点没变。这在当时那个讲究等级的年代,确实挺难得。

1937年的”违规”提拔

事情得从1937年说起。那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按国民党的方案,编制被大幅压缩。原来当师长的陈锡联只能屈就团长,那些班排长更惨,大多数都得降成普通士兵。

李德生当时的处境更尴尬。他因为反对张国焘被开除过党籍,虽然后来恢复了,但政治上有”污点”。按规定,像他这样的班长应该降成列兵使用。

陈锡联偏不信这个邪。他顶着压力,硬是把李德生提拔成通信排排长。有人质疑,陈锡联就说:“李德生受过不公待遇,这算是补偿。再说他有这个能力,大家都看得见。”

这个决定在当时确实冒险。军委明文规定,传令兵不能直接升排长,特别是有政治问题的。但陈锡联就是认准了这个人,他说:“打仗靠的是本事,不是档案。”

太行山上师生情

两人的交情其实早就有了。1935年长征路上,李德生被错误地开除党籍,降职当了传令兵。那时候陈锡联是师长,看这个小兄弟被整得够呛,就主动找他谈心开导。

有天晚上,陈锡联把李德生叫到营外小路上坐下,像大哥一样跟他聊天。陈锡联说:“看你那样,消沉得像个老头,至于吗?我也差点被枪毙过。”

原来陈锡联也有过倒霉事。1935年春天,他和几个战友凑钱买了几根油条,被人告到张国焘那里,说是”组织吃喝委员会”,差点被枪毙。幸亏徐向前说情才保住命。

听了这话,李德生心里好受多了。是啊,连师长都受过委屈,自己这点挫折算什么。从那以后,两人关系越来越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抗战开始后,李德生在陈锡联手下快速成长。阳明堡夜袭日军机场,李德生带的通信排表现出色,保证了通讯畅通无阻。陈锡联看在眼里,更加器重这个年轻人。

马坊一战成名

1943年,李德生调任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三十团团长,算是独当一面了。分别那天,两人都有些不舍。李德生说:“司令员,在一起几年了,突然分开还真不习惯。”陈锡联拍拍他肩膀:“到哪都是革命,说不定很快又能见面。”

李德生离开没多久就干了件大事。1945年1月,他主动请缨攻打日军马坊据点。这个据点位置重要,日军经营多年,易守难攻。

李德生有个绝招,他化装成农民进据点侦察。那天他借了身破棉袄,头上扎条羊肚子毛巾,脸上抹点锅灰,挑着菜篮子就进了日军据点。守门的日本兵看见白面大饼,抓起来就吃,根本没检查。

摸清情况后,李德生带着82名突击队员一举端掉据点,全歼守敌。这一仗打得漂亮,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发消息,还配发社论说是”典型的歼灭战”。能上延安的报纸,那可是了不得的荣誉。

解放战争再聚首

抗战胜利后,李德生又回到了陈锡联身边。这次陈锡联是太行纵队司令员,李德生当团长。收到调令时,李德生高兴得像个孩子,一蹦老高。

在刘邓大军序列里,李德生的部队成了有名的”尖刀”。襄樊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刀劈三关”,一举攻下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三道关口,战后全旅记一等功。

淮海战役期间,李德生率部连续急行军9天,协同友军围困黄维兵团。在双堆集激战两天一夜,攻占敌人核心阵地,为全歼黄维兵团立下大功。

这期间还有件事让李德生特别感动。他的党籍问题一直没彻底解决,陈锡联为此很上心,多次写报告为他申请平反。最终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党委撤销了对李德生的错误处分,党龄从1932年算起。

朝鲜战场显神威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调任炮兵司令员,李德生则准备迎接新挑战。朝鲜战争爆发,李德生主动请缨入朝作战。

1951年,李德生任志愿军35师师长,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在朝鲜那片焦土上,李德生真正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上甘岭战役期间,他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

兵团司令员王近山把任务交给李德生时说:“李德生上去了,我就能睡安稳觉了。”这句话分量很重,在那样残酷的战场上,能得到这样的信任可不容易。

上甘岭的地形复杂,597.9高地的11个阵地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三角形分布。李德生指挥若定,把各个无名高地编号,便于指挥作战。面对美军猛烈攻势,他想出分段运输弹药的办法,大大减少了伤亡。

经过43天激战,志愿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李德生指挥作战30多天,对胜利起了关键作用。可后来宣传时,大多只提15军的功劳,12军的贡献被忽略了。

有参谋听广播发牢骚:“上甘岭也是我们打的,怎么都成了15军的功劳?”李德生听了哈哈一笑:“现在打的不是哪个军的仗,是志愿军的仗,是中国人民的仗。”这话说得大气,境界确实不一般。

各自辉煌的新时代

回国后,李德生当了12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60年代他还搞出了”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推广,又是一项重大贡献。

1967年,李德生被派到安徽处理复杂局势。他平息武斗、稳定局面的能力让上级刮目相看。1969年调到北京任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又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这种提拔速度在当时确实罕见。从军长到总政主任,再到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几年时间走完了别人十几年的路程。1973年更是当选为党的副主席,成了正国级领导人。

陈锡联虽然发展稳健,但在职务级别上已经低于李德生。不过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地位改变。两人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战友情,相互尊重支持。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两人又有了见面机会。虽然李德生地位更高了,但对老首长的敬意丝毫未减。在京西宾馆那次会面,与其说是工作交接,不如说是师生重聚。

李德生在沈阳军区干了12年,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陆军预备役师,创建了全军第一个激光模拟对抗营,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友谊长存

1999年6月10日,陈锡联在北京去世,享年84岁。12年后的2011年5月8日,李德生也走完了96年的人生路程。两位老战友先后离世,但他们的友谊故事却成为永恒。

从1937年那次”违规”提拔开始,到1973年地位的戏剧性逆转,陈锡联和李德生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战友情。地位高低从来不是友谊的标准,相互扶持才是最珍贵的品质。

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改变你命运的贵人?或者你曾经帮助过哪个年轻人成长?这种跨越时代的师生情谊,在今天还能找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