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刚离开朝鲜想思考,这些话听起来刺耳,但确实是真实存在

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我居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刚从平壤回来,脑子里还在消化这七天的经历。坐在候机厅里,看着周围的人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有人在刷手机,有人在吃麦当劳,有人在打电话抱怨航班延误,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在那个国家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朋友问我朝鲜之行的感受,我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有些话说出来可能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这确实是我亲眼所见、亲身体验的真实。也许正是这种真实的冲击,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

第一个震撼:没有选择的纯粹

第三天的时候,我们被安排去参观平壤的一家百货商店。导游小金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这是朝鲜最现代化的购物中心之一。走进去的瞬间,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叹,而是困惑——这里的商品种类比我想象的要丰富,但每个品类却只有一两种选择。

牙膏货架上整整齐齐摆着同样包装的牙膏,洗发水也是清一色的同一个品牌。我下意识地四处张望,想找找有没有其他选择,就像在国内超市里会在几十种品牌中纠结一样。但这里没有。

"师傅,就这一种牙膏吗?"我忍不住问身边的导游。

小金有些疑惑地看着我:"有什么问题吗?这个很好用的。"

"没有,我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别的选择。"

"为什么需要别的选择?"他的反问让我一下子愣住了。

是啊,为什么需要别的选择?在这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选择"的渴望可能并不是人类的普遍需求,而是特定文化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习惯。对小金来说,一种好的牙膏就足够了,多种选择反而可能意味着质量参差不齐,或者浪费时间去比较。

但让我更震撼的是那种纯粹感。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眼花缭乱的包装,没有各种营销套路,所有东西都朴实无华地摆在那里。买东西变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什么,就买什么,不用纠结,不用比价,不用担心被套路。

那天晚上躺在酒店床上,我想起自己上次在超市买个洗发水,在货架前站了十分钟,对比成分、价格、品牌,最后还是选了平时用惯的那款。我突然觉得,也许我们把选择当成了自由的象征,但选择本身有时候也是一种负担。

当然,这种"纯粹"是有代价的。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个性化。但它确实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种牙膏?

第二个震撼:集体的温暖与个体的消失

最触动我的经历发生在参观一所小学的时候。孩子们正在上音乐课,所有人都在整齐划一地唱着一首歌颂祖国的歌曲。那种整齐程度让我想起了军队的合唱团,但这些孩子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却是那么纯真自然。

下课后,我们被允许和孩子们简单交流。我蹲下来问一个小女孩:"你最喜欢什么?"

"我最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她回答得很认真。

"那你有什么梦想吗?"

"我想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样的回答在我们听来可能有些程式化,但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的却是一种我们很难体会到的确定感。她知道自己属于哪里,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相比之下,我想起国内的孩子们。我侄子今年刚上初中,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会说"不知道",问他现在最烦恼什么,他会说"选择太多了,不知道该选哪个兴趣班"。这种迷茫和困惑,在朝鲜的孩子身上是看不到的。

但这种确定感的背后,是个体性的消失。我试图在那些孩子中间找到一些"特别"的存在——那种有点叛逆、有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但我没有找到。每个人都像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着相同的表情、相同的话语、相同的反应。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科幻电影,里面的外星人都长得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当时我觉得这很可怕,但在平壤的那个教室里,我却感受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和谐与安宁。没有攀比,没有嫉妒,没有孤独感,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部分,都有自己明确的位置。

离开学校的路上,我问导游小金:"你小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成为特别的人?"

他想了想说:"为什么要特别?大家都好好的,不是更好吗?"

这句话让我沉默了很久。在我们的文化里,"做自己"、"活出个性"是被无限推崇的价值观,但在这里,"融入集体"、"贡献整体"却是更高的追求。哪一种更对?我说不清楚,但我确实看到了集体主义带来的某种温暖——那种知道身边的人都会支持你、帮助你的安全感。

第三个震撼:没有网络的专注力

可能你已经猜到了,朝鲜是没有国际互联网的。出发前我知道这一点,但真正体验到"断网"生活的时候,还是被那种感觉惊讶到了。

第一天晚上,我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想刷刷朋友圈,结果屏幕上显示"无网络连接"。那一瞬间,我居然有种轻微的恐慌感,就像一个每天喝咖啡的人突然戒咖啡一样。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对网络的依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但几天之后,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专注力回来了。

在万寿台大纪念碑前,我足足站了半个小时,什么都没做,就是静静地观察周围的一切——石阶的纹理、松树的形状、远处山峰的轮廓。这种纯粹的观察体验,我已经很久没有过了。平时即使在最美的景点,我也会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查攻略,很少真正用心去感受当下。

更有意思的是,我开始注意到朝鲜人的专注程度。在地铁里,所有人都在安静地坐着,或者看报纸,或者闭目养神,或者轻声交谈。没有人低着头盯着手机屏幕,没有人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种集体的安静让整个车厢都显得格外祥和。

"你们平时都做什么娱乐活动?"我问小金。

"读书、下棋、听广播、和家人聊天。"他的回答简单直接。

"不觉得无聊吗?"

"为什么会无聊?这些事情都很有意思啊。"

他的反应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们习惯了信息的轰炸,反而失去了从简单事物中获得满足的能力?在朝鲜的那几天,我重新发现了读书的乐趣。因为没有其他干扰,我竟然在酒店里一口气读完了一本带去的小说,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

当然,信息的封闭也带来了另一种代价。小金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停留在很基础的层面,他知道中国很强大,知道美国很发达,但对于这些国家的具体生活状态,他的想象和现实差距很大。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让我既心疼又困惑——到底是我们被信息淹没了,还是他们被信息隔离了?

第四个震撼:仪式感的力量

朝鲜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国家,这一点从我们到达的第一天就能感受到。

最震撼的场面是在金日成广场观看的阅兵式彩排。成千上万的人整齐划一地行进,每个动作都精确到位,那种集体的力量感是我从未体验过的。站在观礼台上,我能感受到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氛围。

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每天早上,我们路过的学校、工厂、机关都会举行升旗仪式。不是草草了事的例行公事,而是所有人都站得笔直,神情庄重,就像在参加什么神圣的典礼。

"你们每天都这样吗?"我问小金。

"当然啊,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有种我很难理解的光芒。

在国内,我们也有升旗仪式,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应付式的。学生们心不在焉,老师们也只是例行公事。但在朝鲜,我看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真对待。

这种仪式感也体现在日常交往中。朝鲜人见面时的问候很正式,分别时的告别也很郑重。在餐厅吃饭前,大家会一起举杯,感谢领导的关怀,感谢祖国的恩情。这些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夸张的举动,在他们那里却是自然而然的习惯。

我开始思考,也许仪式感并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一种寻找意义的方式。通过这些重复的、庄重的行为,人们获得了一种归属感和存在感。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虽然自由度更高,但似乎缺少了一些能让人感到"神圣"的时刻。

当然,过度的仪式感也可能变成束缚。我看到一些年轻人在参加仪式时,眼神中偶尔会闪过一丝疲惫,就像我们小时候参加冗长的升旗仪式时一样。但总的来说,大部分人都表现出了真诚的投入,这种投入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

第五个震撼:简单生活的充实感

朝鲜人的物质生活确实比较简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让我意外的是,这种简单并没有带来我想象中的匮乏感,反而有一种特别的充实感。

第五天的时候,我们被安排去一个普通职工家庭做客。主人是一对夫妇,丈夫在工厂工作,妻子是小学老师。他们的家很小,只有两室一厅,家具都很朴素,但收拾得干干净净。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书架。在这个不到60平米的家里,有一整面墙都是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到朝鲜文学,从科学技术读物到儿童故事书,分类摆放得很整齐。

"这些书都读过吗?"我问女主人。

"大部分都读过,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她眼中闪着光。

然后她给我们泡茶,拿出家里仅有的几样点心招待我们。虽然种类不多,但她摆盘的时候特别用心,每一样都放得很精致。我们聊了很久,从工作聊到生活,从孩子的教育聊到对未来的憧憬。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家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了一种真诚的满足感。他们没有抱怨物质条件的简陋,反而一直在讲述生活中的小确幸——女儿考试得了满分、邻居送来了自家种的蔬菜、单位分配了更好的住房。

"你们不羡慕外面的生活吗?"我试探性地问。

"外面是什么样的?"男主人反问。

我描述了一下北京的生活——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娱乐选择、各种各样的商品,但说着说着,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描述听起来很空洞。因为我意识到,这些物质上的丰富并没有让我们更幸福。

"听起来很复杂。"女主人笑着说,"我们这样就很好了。"

离开他们家的时候,我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我为他们的知足感到温暖;另一方面,我也为他们的"井底之蛙"状态感到无奈。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智者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满足于简单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第六个震撼:没有焦虑的生活节奏

朝鲜的生活节奏和我们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体现在速度上,更体现在心态上。

在平壤街头,我很少看到匆忙赶路的人。大家走路的步伐都很从容,即使是上班时间,也没有那种急急忙忙的紧张感。地铁里的人们安静地等车,排队上车,没有推搡,没有抢座,整个过程进行得井然有序。

"你们上班不会迟到吗?"我问小金。

"为什么会迟到?时间都是安排好的。"他有些不解。

"但万一路上堵车,或者地铁晚点呢?"

"很少会有这种情况。而且就算有,领导也会理解的。"

这种回答在我们听来可能觉得不现实,但在朝鲜,这确实是常态。因为整个社会的运转模式不同,人们不需要面对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压力——房贷压力、失业风险、升职焦虑、子女教育竞争。

我观察了几天,发现朝鲜人脸上很少有那种疲惫和焦虑的表情。即使是在工作时间,他们也表现得很平和。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每天被各种deadline追着跑,为了房子车子孩子的事情焦虑,即使休息的时候也在想着明天的工作。

第六天的时候,我们参观了一家工厂。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动作熟练但不匆忙。休息时间到了,他们就停下来聊天、喝茶,没有人着急赶进度。

"你们没有业绩压力吗?"我问一个工人。

"什么叫业绩压力?"他的反问让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翻译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文化认知问题。

在他们的理解中,工作就是工作,完成分配的任务就行了,不需要超额完成,更不需要和同事竞争。这种心态让他们的生活少了很多内耗,但也少了很多动力。

我不禁想,是我们的竞争机制让生活变得更有活力,还是让生活变得更加疲惫?在朝鲜人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的从容,但我也担心,这种从容是否以牺牲创新和进步为代价。

第七个震撼:信仰的力量与盲目的危险

朝鲜人的信仰程度让我既震撼又困惑。这种信仰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对国家、对领袖的绝对信任。

在参观金日成故居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流着眼泪鞠躬。那种情感是真实的,不是表演出来的。导游小金在讲解的时候,声音都有些颤抖,眼中含着泪花。

"你真的相信这些吗?"参观结束后,我私下问他。

他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为什么不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啊。"

那一刻我意识到,对他来说,这不是"相信"的问题,而是"事实"。就像我们相信太阳从东边升起一样自然。这种绝对的信念给了他们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他们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和希望。

但这种信念的绝对性也让我感到担忧。当我试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时,小金的反应不是思考和讨论,而是一种本能的抵触。他不是不聪明,相反,他很聪明,但他的聪明被限定在了一个特定的框架内。

这让我想起了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朝鲜人就像洞穴里的人,他们看到的影子对他们来说就是全部的真实。而我们这些"外来者",试图告诉他们洞穴外面的世界,在他们看来反而是异想天开。

但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的"清醒"真的就比他们的"盲目"更好吗?我们知道世界的复杂和残酷,我们了解人性的阴暗和社会的不公,但这种认知让我们更幸福了吗?

朝鲜人身上的那种纯真和热忱,是我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失去的东西。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让他们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韧性。虽然这种信念可能建立在不完整的信息基础之上,但它确实给了他们力量。

深层思考:两种文明模式的对话

回到北京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朝鲜和我们到底谁对谁错?

从物质发展水平来看,答案似乎很明显。我们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丰富的商品,更便利的生活条件。但从精神状态来看,答案就没那么清晰了。

朝鲜人身上有一些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专注力、集体归属感、对简单生活的满足感、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而我们身上有一些他们缺少的东西:选择的自由、个性的表达、信息的开放、创新的活力。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学问题:幸福到底是什么?是拥有更多的选择,还是对现有选择的满足?是了解世界的真相,还是活在美好的想象中?是个体的自由发展,还是集体的和谐统一?

我没有标准答案,也不认为有标准答案。但这次朝鲜之行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更不是最优的选择。它只是一种选择,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朝鲜的生活模式也是如此。它解决了一些我们面临的问题,比如焦虑、孤独、选择困难症,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创新不足、信息封闭、个性压抑。

那些刺耳但真实的思考

说这些话可能会让一些人不舒服,但我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观察:

朝鲜人确实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幸福"。他们没有我们这种无处不在的焦虑感,没有我们这种对物质的无尽追求,没有我们这种人际关系的复杂和疲惫。他们的生活简单、纯粹、有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但这种"幸福"是有代价的。它建立在信息封闭、选择受限、个性压抑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幸福,我们愿意要吗?我们能够接受吗?

我想起了《美丽新世界》里的经典对话:"你们不想要舒适吗?""我想要神、想要诗、想要真正的危险、想要自由、想要善良,想要罪恶。""换句话说,你要求的是不幸的权利。"

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宿命:我们选择了自由,就必须承受自由带来的焦虑;我们选择了真相,就必须面对真相的残酷;我们选择了多样性,就必须应对多样性的复杂。

但朝鲜之行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也许我们不需要全盘否定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不需要完全照搬他们的模式,而是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元素:比如对简单生活的珍惜,比如对集体的责任感,比如对当下的专注,比如对仪式的尊重。

回到现实的思考

现在,每当我在超市的牙膏货架前纠结不决的时候,我会想起平壤商店里那简单的选择;每当我因为工作压力而焦虑不安的时候,我会想起朝鲜工人脸上的从容;每当我被信息爆炸搞得头昏脑涨的时候,我会想起在万寿台前那半个小时的宁静。

我不是在美化朝鲜的生活,也不是在批判我们的社会。我只是想说,这次经历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让我重新思考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也许,真正的成熟不是拥有更多,而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真正的自由不是无限的选择,而是有选择的能力;真正的幸福不是获得一切,而是珍惜拥有的一切。

朝鲜人给我上了一课,虽然这堂课的内容听起来可能有些刺耳,但它确实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我们不需要变成他们,但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被我们遗忘的智慧。

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性,而是为了看见不同的可能性,理解不同的选择,然后带着这些理解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活得更清醒,也更宽容。

飞机起飞的时候,我最后看了一眼平壤的天际线。那些整齐划一的建筑在夕阳下显得庄严而宁静。我知道自己不会再回到那种生活模式,但我也知道,这次经历已经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有些真实可能听起来刺耳,但正是这些刺耳的真实,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