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25年8月28日举行的外交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发布了九三阅兵活动的贵宾名单,其中78岁高龄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已确认将莅临参加。
“又是作秀一番。”
在日本,这一话题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雅虎 Japan 的即时民调揭示,高达67%的受访者以“売国奴”这一词汇对他进行评价。
鸠山并非来为日本“洗刷罪名”,他只是揭开了日本国内长期隐藏的那层窗户纸。
真正的亮点并非他跪倒的次数或是鞠躬的频率,而在于他让整个东亚重新认识到——历史问题绝非“过去式”,而是活生生的“现在进行时”。
追溯至2013年1月17日,南京遭遇了一场大雪。
鸠山以个人名义踏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万人坑”遗址前虔诚地双手合十,题下“我为昔日军人犯下的罪行致歉,衷心期盼历史悲剧不再上演”的文字,并在署名中将“由”字改作“友”。
现场报道者回忆称,在馆长阐述“三十万”这一数字的法律支撑后,他连续两次发问:“东京审判与南京军事法庭的裁决,日本国内的教材中是否有所记载?”面对否定的回应,他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在那个瞬间,他或许已洞悉,回国后他必将遭遇的狂风暴雨。
果然,日本《产经新闻》在次日发表社论,指责鸠山“向外国屈膝”,并将其行为称为“国耻之举”;自民党官员亦公开发问,质询其“究竟接受了中方多少利益”。
在推特日本区,话题“鸠山卖国”的阅读量迅速突破亿级,而在其演讲现场周边,右翼势力展开了激烈的“包围行动”,鸡蛋与番茄纷纷被抛掷。
这一场景,宛如重现了德国总理勃兰特在1970年于华沙的一跪之后所经历的围攻——历史似乎总是在重复着相似的节拍。
但鸠山并非孤例。
十年前的2015年9月3日,前首相村山富士不顾安倍政府提出的“降温”建议,以91岁的高龄之躯,毅然出现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观摩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在村山的任期内,他提出了著名的“村山谈话”,这标志着日本首相首次以官方身份对“殖民统治及侵略行为”表达出“深刻的反省与诚挚的歉意”,该谈话被广泛认可为日本就战争责任所作出的最为明确与详尽的声明。
然而,时至今日,“村山谈话”在日本国会依旧缺乏法律效力,安倍内阁甚至曾试图通过提出“安倍谈话”来加以抵消。
鸠山本人亦坦言,在赴南京之前,他曾向村山请教,“村山前辈仅以一句话相告:‘但行你所坚信之事,无需顾虑选票。’”
两位首相,虽相隔十年光阴,却均于中国人民面前屈身致歉,而回国后亦同遭“叛徒”之称谓的恶名。
这恰恰表明,日本社会在历史认知上的分歧并未随岁月流逝而得到弥合,反而在右翼民粹主义的煽动下,矛盾愈发加剧,趋向极端。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政府一面在国际舞台上高呼“面向未来”的口号,另一面却投入数百亿日元进行所谓的“历史战”公关活动。
2025年7月,日本外务省遭揭露,向众多欧美智库输送了所谓的“独立研究资金”,并指令他们弱化或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敏感议题提出质疑。
与此同时,日本驻外使领馆积极约见各国议员,力图降低九三阅兵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关注度”。
视角回中国。
众多网友热议:面对鸠山的道歉,我们是否应当选择宽恕?实则,是否宽恕并非外交用语所能解答的疑问。
依据纪念馆于202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存登记在册的幸存者数目已缩减至32位,他们的平均年龄高达95岁。
随着“活证据”日渐稀少,日本右翼势力趁机加快了“记忆抹除”的步伐,而鸠山的登场,不过是为这段濒临消亡的记忆注入了一丝生机。
探究之问,关乎日本是否能够效仿德国,实现全面且深刻的反省。
德国《柏林日报》曾进行一番对比:战后,德国历经6000余次审判、支付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赔偿金,并持续进行了长达40年的教科书改革,才实现了与欧洲的和解;反观日本,在冷战时期的红利庇护下,对战争责任的追责始终仅停留在表面。
追问之二,关乎中日民间是否能够构筑一种超越政治更迭周期的“记忆共同体”。
在这趟行程中,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引人关注:鸠山专程前往位于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一群北京中学生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座谈。
面对学生的提问:“若是日本同龄人选择忽视历史,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鸠山总理以一句看似温馨却意味深长的话语回应:“邀请他们来我国,让他们在纪念碑前驻足片刻。”这样的回答,虽似励志名言,实则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与和平的和解,不仅需要政治领袖的努力,更需要普通民众间的真实交流与面对面的互动。
别神化鸠山。
在其自传中,他透露了2013年南京之旅前夕的内心挣扎:“我是否应该下跪,这会不会被看作是作秀?回国后,我是否应该投身政坛?”然而,促使他做出决定的,是祖父鸠山一郎的一句名言:“政治家的真正价值,在于是否能在关键时刻舍弃选票,坚守良心。”鸠山并非完美无瑕,但他做出了在当今日本政坛愈发罕见的选择——将良心置于选票之上。
正因为如此,他的身影显得尤为醒目,独孤无援。
因此,鸠山由纪夫于2025年参与九三阅兵,其意义之重大,并非仅仅在于“日本终于道歉”,更在于使我们洞悉:在日本,良知虽未绝迹,却正逐渐被边缘化;历史虽未远去,却正被细致地篡改与美化。
与其陷入“是否宽恕”的纠结,不如深思“如何让真相得以更广泛地为人所知”。
毕竟,若记忆被遗忘所取代,下一场灾难恐怕早已悄然上路。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