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A开到京A,真不是说着玩的,电影真是照着生活拍出来的!
成都有位姑娘深更半夜直接拦下出租车,说要去北京,师傅一听开口就是1万多,结果人家愣是一句话没还,直接就答应了。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姑娘就是“人傻钱多”,可网友一看,发现其中好像还藏着事儿……
6月15号那会儿,成都双流机场,杨师傅正在那儿等活,压根没想到能碰上这种事。那天,一位大概三十来岁的女士突然开门进了他车,开口特别淡定,只问了句:“师傅,去北京,要不要?”
杨师傅那一瞬间真有点懵住了,成都到北京可得奔一千八百多公里啊,开车过去想想都觉得玄乎。更闹心的是,他开的还是纯电的车,中途熄火或者没电抛锚,那种慌张怕是每个跑网约车的电车司机都懂的。
他正发愣的时候,那女人又催了一句,意思很直接:赶紧说个数,别磨叽。杨师傅心里算盘飞快滴打起来,过路费、充电的钱、回来的空车折腾这些细节都算进去了,思前想后,他小心翼翼提了个价:一万零六百。
杨师傅其实心里也觉得这价码有点虚得慌。让他没想到的是,那女人连眨都没眨一眼,直接拿手机扫码转钱。收款语音刚响起,跟发号令似的,杨师傅一下就被架住了弦上。说啥也得出发了!
这趟穿越大半个中国的离奇旅程,就这般说走就走,带着点草率还挺干脆。
对杨师傅而言,这活最让人头疼的不是累,而是总怕电不够用。他那车不是烧油的主儿,而是得靠电吃饭,每开个几百公里就得去服务区找桩儿补电。这一路算下来,充了八回电,碰巧不差一回。每回趁着补电那一个小时,他也好抓紧打个盹、歇歇脚,顺便缓缓神。
车子一路飞奔,窗外景色从盆地的灵秀逐渐换成了平原的辽阔。三十小时后,这辆挂着川A车牌的出租车,总算跑进了北京的大路上。
到进京那会儿,杨师傅专门提前弄好了进京证,啥细节都考虑得妥妥的,经验摆在那里。等他把那辆绿皮川A的出租车开进东三环,瞬间成了马路上的焦点,身边的北京车主一个个惊掉了下巴,赶紧拿起手机,把这奇景拍了下来。
杨师傅把女乘客送到地方,没着急往回赶,想着正好难得来趟北京,就给自己安排个小假。他特意享受了一顿惦记很久的铜锅涮肉和北京烤鸭,最后还在鸟巢前头,给自己的出租车拍了一张意义满满的合影留念。
后来他和别人掰着指头算过一笔细账,把所有开销扣掉之后,兜里还剩下七千块,这可抵得上他平时忙活半个多月呢。杨师傅咧开嘴乐呵道,这一趟虽说累得跟啥似的,可“实在是值啊”。
司机心里觉得划算,可网上的朋友们看着,总感觉哪儿有点猫腻。
没过多久,千里打车这事儿的关注点,从司机兜里挣了多少钱,变成了大家对那位女乘客奇葩行为的疑惑。她自己解释说,是到了机场才想起来身份证没带。说出来的那一刻,网友们就全都乐了,评论区一片嘻哈。
现在都啥年代了?机场早就甩掉了“没身份证就进不去”的老传统。你忘带纸质证也没啥大不了,去机场派出所办个临时证明,用不了几分钟就搞定。再说了,电子身份证早都用上好几年了,手机一晃,顺利通行,哪有那么多事?
为了点小事,只需要点下手机就能搞定,结果硬生生掏了一万多,还折腾三十多个小时,坐着一个老得不停充电的网约车跑去北京?这感觉就像有人说自己不会用筷子,情愿饿肚子不吃饭一样,真是让人想不明白。
巨大的逻辑窟窿一出现,这女人立马被大家盯得死死的,她讲的那些话看着就没啥说服力,全都软绵绵的。
一件事要是咋看都说不通,大家脑海里的想法立马就飞出去了。现在大家议论最多、也是觉得最靠谱的猜测,就是她成了“失信被执行人”,说白了,也就是“老赖”这一类了。
像她们这种成了“失信人”的,平常啥高消费都不让,飞机、高铁想都别想,只能想办法叫个出租车费劲巴拉赶路。大家都觉得,这解释还真靠谱,基本没人反对。
可在网上,大家的脑洞比现实大得多,整得五花八门的。
网上有人猜测,这姑娘可能真的是“有钱闲着没事折腾”,专门来尝尝新鲜感。还有人开玩笑,说不定是“中了大奖,看看钞票到底花得快不快”。更有人整花活,把各种奇葩剧情都搬出来:“霸道总裁的小娇妻闹失踪”、“伤心往后,疯狂买买买报复生活”、“生命走到尽头,彻底放飞自我”。
说到旅途中那八回停下来充电,唉,有的人脑洞开得飞起,硬是把这点儿事往歪处想。有人一句“孤男寡女在服务区能干啥”,结果本来挺正常的事,画风直接变味,议论也从钱包鼓不鼓,拐到人家私生活上去了。
一时间,这位神秘的女乘客被大家各种揣测,舆论一阵搅和后,人们对她的印象变得模糊不清,谁也说不明白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早不是个普通的交通趣闻了。说白了,像是把大家对于有钱人、花钱方式还有个人隐私的那点敏感劲儿都给撩起来了。碰上一回咱们想不明白的奢侈消费,立马就有人受刺激,忍不住想给这种“另类”操作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其实,去年也出过类似的事儿,也是成都跑到北京,那回司机开价一万一。像这种案例反反复复不断冒出来,多少让人对“理性消费”的理解有点动摇。
她到底是真的碰上啥不好说的难处,还是说压根儿就是想拿咱们想不通的法子,把钱和时间都花得潇洒点?
有可能,她真遇上了啥特别急、不得不立马处理的事,打车可能成了那会她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也可能答案简单得让人泄气——她就是想这么做,压根儿没啥特别缘由。
故事到这儿算是落幕,杨师傅这一回,可真攒下了能跟身边人聊上大半辈子的谈资。咱们旁观的人,也难免在热闹里夹杂着点自己的想法和揣测。
可那女人的面容,自打头一回见起,始终是一团糊涂影儿。
搞不好,咱们念叨最多的,其实压根不是她到底啥样。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每个人心里那一套对钱、自由,还有那些带点神秘味儿的界限的琢磨不透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