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的108亿美元,正被悄悄地划进一个名字听上去像电影的计划里,“SHOTCALLER”。不是科幻,而是真刀真枪的军备研发。25个机密武器项目,直指中国,目标是打造一种“快速压倒性打击能力”。
意思很明白,美军要建立无缝的“杀伤链”,从太空到海面,从空军到海军陆战队一道串起来,打仗时动作要快到对手没机会反应。
108亿,只是2026财年的预算。之前这个“先进创新技术”项目已经吃下过96亿美金。背后操盘的是五角大楼那帮直接向高层汇报的战略能力办公室。这样绕开传统采购渠道,可以直接在各军种中测试原型装备,不用等繁琐的流程批准。
这套操作,其实是“太平洋威慑计划”的一部分。看名字就知道是冲着亚太安全环境来的。问题是,亚太到底是谁威慑谁。
项目名字也挺讲究,什么“阿斯加德”“黑色马林鱼”、还有“拆弹部队”“贝利”,听上去像游戏里才能见到的装备。更有“拉撒路”“传奇”,显然是要在2026财年加速推进。军方说,这都是为应对未来的所谓“高端冲突”,弥补过去演习实验暴露的短板。
中国那边没有装糊涂。外交部早在7月18日就直接回过话。“中方始终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从来不搞恶性竞争和大国对抗,无意取代谁、挑战谁。”
而且态度没变过。今年6月,发言人也表过一次态,美方才是名副其实的霸权国家,在南海部署进攻性武器,还在亚太不断挑动情绪,把这里变成“火药桶”。对地区国家来说,这不是威慑,而是危险。
如果只看装备数量,中美的海上力量差别已经不像十年前那样了。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数据摆在那,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倍。中国海军现役舰艇超过370艘,美国的差不多290艘。吨位和航母数量美国依旧占上风,但在第一岛链内的作战环境,数量越多越能转化为战术主动权。
美国自己也承认,解放军舰艇的建造速度已经到了“下饺子”的级别。从055万吨驱逐舰到福建号航母,一个接一个下水。而美方这几年新舰建造经常拖延超支,维修保养的节奏也掉链子。
两国战略思路更是两个方向。中国的军事战略是区域优先,重点守好家门口的海空域,发展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比如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歼-20隐身战机,这些装备就是针对美国航母战斗群设计的,让美国的航母在西太平洋“行动更难,代价更高”。
美国的打法是全球部署,要到哪里都有存在感。但问题来了,产能跟不上,成本越来越高。甚至连支援乌克兰的常规弹药供应都紧巴巴的。
为应对亚太的压力,美国还忙着拉帮结派,比如美英澳搞奥库斯联盟,在核技术合作上做文章,在“印太战略”的框架里捆绑更多伙伴。但这些招数掩盖不住一个现实,它在亚太的军事优势正在被蚕食。
美国的军工体系还有结构性毛病,一个新型武器从立项到列装要十几年,中间要过无数审批关,还得平衡各方利益。可偏偏在亚太,形势变化比流程快多了。
有意思的是,兰德公司、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智库做了不少兵棋推演。结论差不多,如果台海或南海有冲突,美军介入会付出高得难以承受的代价,而且取胜的几率一年比一年低。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按数据推出来的。反过来说明,在这个区域,美国已经不再是绝对优势的一方。中国摆脱了被动应对的阶段,有了更多主动权。
可这并不意味着美方会收手。“SHOTCALLER”就是它加码的重要信号。拨款、代号、战略目标一步步推进,都是在为未来做铺路。
至于这种计划能不能兑现成所谓“快速压倒性打击能力”,要看它能不能跨过军工体系的那些老毛病。而且,中国的装备更新速度一点也没慢下来,反介入能力越做越强。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不是美方在预算报告里写的那种顺利场景。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