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喜欢拿过去和现在做对比,尤其是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样子,心里难免嘀咕。
比如贾玲,曾经那个舞台上自黑自嘲、毫无包袱的喜剧人,如今站在了导演的位置,还成了国际大牌的代言人,和过去在观众心里的印象,像是突然分了岔。
这不是简单的“变了”,而是她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
当年,冯巩是把贾玲一把拉进喜剧圈的贵人。那个年代的师徒情分,是真正的手把手,甚至能帮你解决口袋里的难题。可这样的机会,能落到每个人头上吗?
说到底,圈子里大多数人,等来的不是舞台机会,而是漫长的煎熬。贾玲能熬过来,靠的是自己咬牙顶住压力,既要拼命,也得有点运气。
那会儿的贾玲,表演总带着点傻气,喜欢拿自己开玩笑,哪怕被人吐槽身材,也能自我调侃,逗观众乐。大家喜欢她,就是因为这股子亲切劲。
可这几年,她越来越少出现在小品、综艺里,更多地转向了电影幕后,成了导演,还成了奢侈品牌的脸面。
有人说她有距离感了,甚至质疑她是不是忘了冯巩那句“别忘了自己从哪儿来”的嘱托,连减肥都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热辣滚烫》上映时,网上就有不少声音说这片子像是贾玲的减肥秀,观众原本想看电影,结果到处都是她变化的新闻。
和《你好,李焕英》那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一比,落差感就出来了。本来靠真情爆火的导演,突然玩起了话题炒作,难怪有人觉得“失望”。
就像学霸考了一百分,下一次突然交了份白卷,群众的心情会平静吗?
有些人觉得她应该回归舞台,再做那个自嘲自黑、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贾玲。但她没这么选。她选择了更高的台阶,拍广告,接高端代言。
搞笑的人变时尚,这跨度不小,观众一时难以接受,甚至觉得她变得不接地气了。这种形象上的变化,其实也是她的新选择。毕竟要在更高的平台上站稳,就得放下原有的一些标签。
粉丝会不会流失,她心里肯定清楚。冯巩的话她没忘,但现实已经让她站在了另一个高度。
说到底,转型是进步还是自断后路,没人能提前预判。娱乐圈里,喜剧演员想转型拍电影,成功的真不多。周星驰算是榜样,但谁又能复制他的路?
赵本山、宋丹丹,也没能把小品那一套搬到大银幕上。贾玲的《李焕英》是个例外,是靠本人的真实情感打动了大家,这种爆款难以复制。
《热辣滚烫》一旦脱离了情感依托,观众的目光就会更挑剔,导演的位置也更需要实力。
这也是为什么贾玲会继续往前冲,因为导演才有话语权,演员再红也只是被挑选,导演才能决定一切。加上大牌代言,这些都是舞台上给不了的高度。
冯巩怎么看?估计不会苛责她。老一辈人都明白,徒弟能走多远,都是自己的选择。他当然希望贾玲能一直守着舞台搞喜剧,但人一旦站到高处,很难再回头安于现状。
贾玲今年还特意抽空给冯巩过生日,这说明她没忘恩,感激和人生方向,是两码事。
说到底,观众到底期待贾玲成为什么样的人?是那个永远自黑的喜剧人,还是偶尔拍出动人电影、要点距离感的导演?其实大家的期待,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投射。
我们希望她能一直带给我们欢乐,但她想的,可能是在电影史留下自己的名字。这种矛盾拉扯,还会持续很久。她记不记得冯巩的话?肯定记得,但她更在意现在的身份和未来的路。
到底能不能继续走得远,还得等新电影票房出来才知道。在这个圈子里,最终决定一切的,还是观众的选择和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