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从2022年2月24日持续到现在的2025年8月,已经三年多了,真是折磨人啊。一开始俄罗斯那边以为几天内就能解决,没想到这变成了持久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乌克兰方面,工业和农业遭受了严重打击,2022年GDP一下子掉了29%,2023年才勉强回升了5.5%,2024年虽然预计会有点增长,但基础设施损失惨重,重建需要花费巨额资金。
说到俄罗斯呀,2023年经济缩了2.1%,但到2024年居然逆势上涨了4%,主要还是靠军费开支和开拓其他市场的拉动。不过,物价飞涨,通胀超过12%,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据联合国到2025年3月的数据显示,乌克兰境内有超过600万的人流离失所,跑到境外避难的有差不多590万,占了战前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俄罗斯方面的伤亡数字也挺吓人的,到了2025年5月,伤亡人数差不多接近16万,还在不断上升。
从拜登上台开始,美国就没少搞事,军事援助加起来超过750亿美元,经济帮扶也有400多亿,总共超出了1150亿美元,到了2025年6月,这个数字可能会涨到1300亿到1800亿。这笔钱把美国的财政吃紧,国会那边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原本拜登政府是想通过制裁俄罗斯,削弱它,好腾出手来对付中国,可结果自己反而被牵着走,陷入了困境。
据彭博社报道,拜登的官员们曾认为制裁能让俄罗斯几年内难以为继,但实际情况是,俄方转而倚靠伊朗、朝鲜和中国这些伙伴,军援供应并未中断。2022年,美中之间的贸易额还达到了6906亿美元,而中国又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关系紧张对美国的经济损失相当明显。特朗普如果在2024年11月赢得连任,2025年1月20日就会上台,他会批评拜登的策略太愚蠢。他自己当总统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顺利,失业率也降了不少。现在,他希望尽快收拾残局,专心搞好国内发展。
特朗普上台后动作快,2025年2月18日,美国和俄罗斯同意派高层团队谈结束战争,还在沙特利雅得开会,重建外交渠道。2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决议,呼吁结束战争,没提俄罗斯名字。特朗普2月12日和普京通话,重置美俄关系。3月29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在德国威斯巴登军营和乌克兰将军秘密合作,提供情报支持乌克兰作战。
特朗普在7月14日和北约秘书长鲁滕说了新武器交付机制给乌克兰,接着在7月24日的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讨论了乌克兰问题。8月8日,中国对美俄的新接触表示欢迎,特朗普也希望能结束战争。8月15日,特朗普在阿拉斯加见了普京,商谈和平,但进展不大。到了8月19日,特朗普表示美国可能会支持乌克兰的和平协议,提供空中支持。泽连斯基则认为和特朗普的峰会是朝向和平迈出了一步,不过俄罗斯却发射导弹攻击,双方依然差距明显。
特朗普调解的动机很明显,他曾提到想结束冲突的原因之一是担心自己死后进不了天堂,还有就是为了在政治上增光添彩。不过,现实中的问题可不简单。俄罗斯想要解决一些根本问题,包括领土问题,特朗普在8月17日说他追求的是真正的永久协议,不着急停火,他和普京的看法非常接近。泽连斯基则坚持要先停火,再进行谈判,给外交腾出空间。与此同时,欧洲的领导人们进行了虚拟会议,讨论安全保障,英国海军上将还去了华盛顿进行协调。特朗普这边威胁要加关税,8月时对于印度下了25%的关税令,理由是因为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石油。
俄罗斯在6月3日的和平谈判中提出了不少苛刻条件,要求乌克兰让出大面积土地,还限制其军队的规模。特朗普从2月开始介入调解,起步时就有些失策,急于与莫斯科接触,甚至同意了克里姆林宫的一些核心立场,没能有效推动妥协。同时,他还疏远了欧洲的伙伴,本想让他们出兵实施协议,给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结果反而让欧洲感到不安,担心美国将责任推给他们。基辅方面也心存疑虑,担心美俄之间会达成某种不可逆的协议。
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指出,特朗普政府急于拉近与莫斯科的关系,可能是想讨好普京,试图让俄罗斯离开中国的阵营,但这招实在不灵。自从2022年入侵事件后,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愈加紧密,尽管中国在那时保持中立,俄罗斯却愈加依赖中国。危机组织的报告提到,特朗普把自己定为美方在莫斯科和基辅之间的调解人,虽然原则上可以帮助,但得各方同意才行。兰德公司的分析指出,美国想避免长期战争,但华盛顿无法单独决定战争的时长,这需要影响各方的进程。特朗普信号显示他急于展开对话,并同意了一些俄罗斯立场,但这很难让俄罗斯做出让步。至于对欧洲的疏远,欧洲则得寻求替代的安全安排来应对俄罗斯威胁,对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支持不大。而乌克兰的地位也在被削弱,援助结束的风险大大增加。
自2022年2月21日起,中国表明立场,强调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同时也指出要关注俄罗斯对北约扩张的顾虑。在联合国对入侵的谴责投票中,中国选择了弃权。到了2023年2月24日,外交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了12项倡议,其中包括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反对随意使用武力及制裁。此外,领导人与普京和泽连斯基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看法,推动对话进程。
外交部长的出访旨在促使相关国家重回谈判桌。同时,中国为乌克兰提供人道援助,多次向安置点、医院和学校送去食品、药品、帐篷和毛毯。2023年3月20-22日,举行了中俄会晤。接着在2023年4月26日,中乌通了长电话,讨论有关和平的问题。到了2024年5月,中方访问法国,向马克龙和冯德莱恩强调,北京不会向莫斯科提供武器,并表示愿意对双重用途材料进行检查。
中国对国际对俄罗斯的制裁持反对态度,不过不少中国公司还是在大体上遵守了相关规定。无论如何,中国制造的无人机被双方都在使用。关于双重用途技术和零部件的出口,虽然面临来自美国、欧盟和乌克兰的制裁,G7及北约也对此表示谴责。2022年4月29日,赵立坚指出中俄关系是新型国际关系,这种关系不针对其他国家,甚至比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联盟还要高。他表示,2022年9月,李湛书在与俄罗斯议员的对话中理解了俄罗斯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并提到他们当时确实处于困难之中。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3年1月至11月,中俄贸易额达2182亿美元,已经超过了2022年的全年水平。同时,俄罗斯向中国购买了500辆军用沙漠穿越1000-3多用途车,此外,还花费1200万美元采购了中国的无人机,包括大疆和傲特品牌。
中国的立场让它既不惹怒俄罗斯,也不和西方彻底对立,成功保持了自己的战略地位。布鲁金斯提到,特朗普政府应该利用中国的忧虑,推动他们支持和平进程。而中国方面则对美俄的接触持欢迎态度。
俄罗斯侵略后,中国采取了正式的中立态度,然而仍是俄罗斯的主要支持者。在普京发动侵略前,他与中国进行了交流,中国并没有暗示会利用自身影响力来结束冲突。中国的一些网络媒体和网民时常传播与俄罗斯相似的观点,甚至转发虚假信息。对此,中国方面呼吁大家理性评论,并删除负面帖子。2022年3月5日,胡伟发文指出,中国需要灵活应对,尽早与普京切割,以免损害长期利益。2022年4月26日,中国外交部表示,中俄关系正在向新模式发展,并不引发对抗。
三年多来,中国的选择证明是明智的。它不仅维护了自身的利益,还实现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展现了一个客观公正的大国形象,推动了和平解决的进程。对比之下,美国陷入财政危机,特朗普的调停屡屡受阻,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压却依然坚持,乌克兰则遭受重创。中国的中立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持续提供援助,外交上赢得了共识,提升了国家形象。预计九月将举行三方峰会,不过领土争端依然复杂难解。与此同时,欧洲在加强安全保障,特朗普的关注点也转向了中东。中国将继续积极努力,为和平贡献力量。冲突可能拖延,各方都需要做出让步,以实现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