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的西安西影路,79岁的李大爷拄着拐杖站在铁道兵服务社门口,汗水顺着皱纹往下淌。
"老张,这天儿热得跟蒸笼似的,咱这把老骨头还折腾得动不?"旁边头发花白的老战友咧嘴一笑:"当年修襄渝线,零下20度咱都扛过来了,这点太阳算个球!"
三辆旅游大巴整装待发,车身上"陕西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的红字格外醒目。来自西安、华阴、兴平各地的80多位老兵陆续集结,年纪最小的68岁,最大的已经86岁。他们要去长武参加建军98周年庆祝活动,这阵仗比当年接到紧急施工任务还热闹。有个老爷子打趣道:"咱这是去旅游啊,还是去抢修铁路啊?"惹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车到长武亭口镇,38度的高温把柏油马路都晒软了。老兵们却像打了鸡血,顶着烈日往革命历史陈列室冲。讲解员指着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说:"这是王庶民烈士当年给游击队发信号用的。"站在队伍里的崔老师突然红了眼眶,这盏灯的主人正是她的外公。老爷子们都不作声了,有人悄悄抹了把脸,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
陈列室里的老照片让这些见惯风雨的老兵挪不开眼。1949年的长武县城墙上还留着弹孔,照片里支前民工推的独轮车,跟他们当年在工地用的简直一模一样。王红旗会长摸着照片说:"瞧瞧,这车轱辘的样式,跟咱修铁路时用的没啥两样。"有个老兵接茬:"可不是嘛,就是少了咱铁道兵的标志!"这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中午在秦龙饭庄吃饭前,联谊会开了个简短的表彰会。当常务副会长凌永明宣布今年有54名志愿者获得星级晋升时,底下炸开了锅。"老刘你可以啊,三星变四星了!""老王头更厉害,直接冲上五星!"老爷子们起哄的样子,活像一群抢到糖的孩子。有人翻出小本本算账:"从2017年建会到现在,咱这帮老家伙总共拿了414次星级认证,这成绩放年轻人堆里也是这个!"说着比出个大拇指。
午饭后,几个老兵非要去看王庶民烈士纪念碑。86岁的赵大爷腿脚不利索,硬是让人搀着爬上了台阶。站在碑前,他忽然挺直腰板敬了个军礼,那架势跟年轻时候一个样。下来时老爷子嘟囔:"当年要是没这些先烈,哪有咱后来修的那么多铁路。"旁边卖锅盔的摊主听了,非要塞给老人们几个刚出炉的饼子:"尝尝,咱长武的特产,管饱!"
下午逛昭仁寺时出了件趣事。李大爷盯着唐代佛像的莲花座直嘀咕:"你们看这花纹,跟咱铁道兵帽徽上的多像!"大伙儿凑近一瞧,还真有七八分相似。有人开玩笑:"敢情咱们的帽徽是抄袭唐朝的啊?"这话引得满院子的老兵笑作一团。寺里的老和尚也被逗乐了:"施主们说笑了,这叫英雄所见略同。"
最后一站是彬州大佛寺。站在20米高的佛像前,这些见惯隧道桥梁的老兵也不由得啧啧称奇。有人掰着手指头算:"这大佛要是站起来,得比咱们修的铁路桥还高吧?"带队的导游趁机科普:"这尊佛像是唐贞观年间修的,比咱们铁道兵的历史可早了一千多年呢。"老爷子们不服气:"要论吃苦耐劳的精神,咱们可不比古人差!"
返程的大巴上,不知谁起了个头,全车人开始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跑调的、忘词的、乱加词的都有,可那股子劲儿比专业合唱团还足。歌声飘出车窗,惊得路边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有个老太太站在田埂上朝大巴挥手,她可能不知道车里坐的是谁,但肯定听得出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
回到西安已是华灯初上。李大爷下车时腿都僵了,却还惦记着下次活动:"下回去哪儿?提前说啊,我好把老寒腿的药备足喽!"老张笑着怼他:"得了吧,就属你今儿跑得最欢实。"两位老人斗着嘴渐渐走远,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他们曾经参与修建的那些铁路,一直延伸到远方。
本文旨在分享有趣的内容,无任何不良暗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