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高价买二手车,图的是什么?是那闪亮的油漆,还是仪表盘上诱人的低里程数字?但当你发现,里程被悄悄抹去10万公里,愤怒质问时,商家却轻描淡写地说:“这又不是我改的,买卖自愿。” 长沙智诚名车事件,引爆社交媒体——一辆路虎揽胜,里程表从12万公里被篡改为2万公里,顾客讨说法反遭冷遇。老板直言“愿打愿挨”。行业乱象,早已蔓延:2019年广州一家车行奔驰事件,同样调表出售,最终赔了三倍损失;2021年北京某经销商,用软件篡改奥迪数据,顾客胜诉却难追回钱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显示,去年二手车市场中,调表欺诈占比15%,消费者年均损失超50亿元。这数字,像蒙尘的罗盘,指向了消费信任的荒漠。
顾客追问:“我的车怎么就少了10万公里?”
商家回:“市场都这样,你签了合同就认吧。”
但,契约精神岂能沦为遮羞布?行业数据背后,是监管缺失:部分车行利用技术漏洞,低成本篡改数据,执法追责如大海捞针。对比欧美,美国二手车法规定调表重罚百万美元,而我国处罚仅几千元,威慑力不足。消费者一旦落入陷阱,维权之路荆棘丛生。有人寻求法律援助,耗时数月;有人选择沉默,接受残局。二手车,本该是实惠的桥梁,却频成骗局的温床。
数字背后的真实,能随意涂抹吗?你买过二手车吗?经历过这类“魔幻里程表”吗?评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