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真实社会事件改编,人物均为化名
"你们这样太吵了,这里是图书馆,请你们安静一些。"管理员小王第三次走向角落里那群扇着扇子聊天的大妈们。
"我们又没干啥,就是太热了进来凉快凉快,你们这地方又不要钱。"领头的张大妈满不在乎地摆摆手。
整个夏天,市图书馆成了大妈们的"避暑山庄"。她们每天一大早就来占座,聊天声、笑声此起彼伏,严重影响了其他读者。管理员多次劝阻都无效,投诉电话不断。
就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新来的馆长李文轩冷冷一笑:"让她们凉个透。"
第二天,当那群大妈们再次踏进图书馆时,完全没想到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
01
六月的骄阳似火,室外温度直逼38度。市图书馆里却凉爽如春,中央空调呼呼地吹着冷气。
"哎呀,这里真舒服!"王阿姨一边说着,一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从包里掏出保温杯和小电扇。
这是图书馆开放以来最热闹的夏天。原本安静的阅览室里,多了许多上了年纪的身影。她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织毛衣,有的嗑瓜子,有的干脆躺在沙发上午睡。
"妈,您又来图书馆啊?"一个年轻小伙子走到王阿姨身边,小声劝道,"您在家开空调不好吗?"
"开啥空调,那电费多贵!这里免费,环境又好。"王阿姨理直气壮地说。
小伙子无奈地摇摇头,匆匆离去。
管理员小王看在眼里,心里直犯愁。刚开始只是几个老人进来避暑,他也没太在意。毕竟图书馆是公共场所,谁都可以进来。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妈把这里当成了免费的避暑中心。
"小王,那边有人投诉,说太吵了。"同事小李走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小王朝投诉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戴眼镜的大学生正皱着眉头,手里的书翻都没翻一页。不远处,几个大妈正在热烈地讨论着菜价,声音越来越大。
"张姐啊,你知道吗?菜市场的黄瓜又涨价了!"
"可不是,现在什么都贵。我昨天买了二斤茄子,花了十五块!"
"哎呀,我们那个小区门口的超市更黑,鸡蛋都卖到六块五一斤了!"
大学生终于忍不住了,走到前台:"工作人员,能不能管管?我来这里是学习的,不是听她们聊天的。"
小王只好硬着头皮走过去:"大姐们,这里是图书馆,请您们小声一点,不要影响其他人学习。"
领头的张大妈看了小王一眼,不耐烦地说:"我们有说多大声吗?就是随便聊聊天,又没妨碍谁。"
"可是这里确实需要保持安静..."小王耐心解释。
"小伙子,你们这里是公共场所,我们进来避避暑怎么了?"另一个大妈接话道,"我们又不是不讲理的人,但是天这么热,你让我们去哪儿?"
小王被问得哑口无言。确实,图书馆是公共场所,法律上并没有规定老人不能进来避暑。可是这样下去,真正需要学习的人怎么办?
这时候,又有两个大妈走了进来,手里还拎着小马扎。
"张姐,你们在这儿呢!我就说这地方好,又凉快又干净。"
"赶紧过来,我给你们占了位置。"张大妈招招手。
不到半小时,角落里已经聚集了十几个大妈,俨然成了一个小型聚会现场。有的人开始掏出手机播放广场舞音乐,准备"指导"其他人动作。
"不行,这样真的不行。"前台接到的投诉电话越来越多,小王头都要炸了。
他再次走向那群大妈:"大姐们,真的请您们安静一些,或者...要不您们去别的地方?"
"去哪儿?"张大妈瞪了小王一眼,"外面四十度的高温,你让我们去哪儿?我们在这里又不花你们一分钱,就是坐坐,有什么不可以的?"
"就是,我们又没破坏东西。"其他大妈纷纷附和。
小王彻底没辙了。按规定,他们确实不能强行驱赶任何人。可是这样下去,图书馆还怎么正常运转?
当天下午,投诉电话接了二十多个。有学生家长,有准备考研的大学生,还有一些真正来查资料的市民。
"我们交税养着图书馆,结果现在连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都没有?"一个家长在电话里愤怒地说道。
老馆长王志民也急得不行。他马上要退休了,可不想在最后关头出这种事。
"要不我们想想办法,比如限制进入人数?"小王提议。
"怎么限制?人家有身份证,有进入图书馆的权利。"王馆长摇摇头,"真的很难办。"
就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有消息传来:下周一,新馆长就要上任了。
02
周一一大早,张大妈照例第一个到达图书馆。
"今天来得有点晚啊。"她看了看手表,已经八点半了。平时她七点半就到了,为的就是占个好位置。
陆陆续续地,其他大妈也都来了。不到九点,阅览室的黄金位置已经被她们占得差不多了。
"我听说今天要换新馆长。"王阿姨一边整理着自己的小物件,一边说道。
"换就换呗,反正我们又没做错什么。"张大妈毫不在意,"我们是合法进入,谁也不能把我们赶出去。"
正说着,一个年轻的大学生走到她们附近,想找个位置看书。
"小伙子,那边还有位置。"张大妈指了指角落。
大学生看了看,那个位置紧挨着空调出风口,风吹得哗哗响,根本没法安心看书。
"阿姨,我想坐这里可以吗?"大学生指了指张大妈旁边的空椅子。
"这个位置我朋友一会儿要来的。"张大妈拿包占着椅子。
大学生只好去别处找位置,可是好位置都被大妈们占了。无奈之下,他只能站着看书。
这一幕正好被刚刚到任的新馆长李文轩看在眼里。
李文轩今年四十五岁,之前在省图书馆工作,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他站在二楼的办公室里,透过玻璃窗观察着下面的情况。
"李馆长,您看现在这个情况..."小王走进办公室,脸上写满了无奈。
李文轩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观察着。他看到那个站着看书的大学生,看到几个准备考研的学生因为噪音而频频皱眉,也看到那群大妈们旁若无人的聊天。
"她们每天都这样?"李文轩问道。
"是的,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我们劝过很多次,但是..."小王欲言又止。
"我知道了。"李文轩点点头,"你先去忙吧。"
下午两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图书馆里的大妈们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足足有三十多人。
她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牌,有的干脆躺在沙发上睡觉。整个阅览室乱哄哄的,完全没有图书馆应有的安静氛围。
一个高三学生忍无可忍,走到前台投诉:"我明年就要高考了,能不能给我们学生一个安静的环境?"
小王正要解释,李文轩从楼上走了下来。
"同学,你的话我听到了。"李文轩走到高三学生面前,"我是新来的馆长,这个问题我会处理的。"
高三学生看到有人愿意管这事,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谢谢您,我们真的很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
李文轩点点头,然后径直走向那群大妈。
张大妈抬头看到一个陌生的中年男人走过来,问道:"你是谁?有什么事吗?"
"我是这里的馆长。"李文轩语气平静,"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每天都在这里做什么?"
"避暑啊,这有什么不对吗?"张大妈理直气壮地说,"这里是公共场所,我们有权利进来。"
"确实,你们有这个权利。"李文轩没有否认,"但是你们在这里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的正常使用。"
"我们怎么影响别人了?"另一个大妈不服气,"我们又没有大声喧哗。"
李文轩环顾四周,那些正在学习的人们都在偷偷看这边,显然受到了很大影响。
"我希望你们能配合一下,保持安静,或者..."李文轩顿了顿。
"或者什么?"张大妈挑衅地问。
"或者考虑去其他地方避暑。"李文轩说得很委婉。
"不可能!"张大妈断然拒绝,"我们在这里又没违法,凭什么要走?你们图书馆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只为学生服务的!"
其他大妈也纷纷附和:
"就是,我们纳税人的钱建的图书馆,凭什么不让我们用?"
"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娇气,我们说两句话就受不了。"
"要嫌吵,让他们回家去学!"
李文轩听着这些话,脸上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他只是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了。"
然后他转身离开,没有再说什么。
张大妈看着李文轩的背影,得意地对其他人说:"看到没?新馆长也拿我们没办法。我们继续该干嘛干嘛。"
第二天,情况更加恶化了。
可能是觉得新馆长"好欺负",大妈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有人开始在阅览室里吃东西,瓜子皮、果皮随处可见。还有人带来了收音机,调到相声频道,声音开得很大。
小王看不下去了,再次找到李文轩:"李馆长,这样下去真的不行。昨天又有十几个投诉电话,还有家长说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
李文轩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拿着一份什么资料,看得很认真。
"李馆长?"小王叫了一声。
"我听到了。"李文轩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你说,让她们凉个透,怎么样?"
小王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没什么,随便说说。"李文轩又低下头继续看资料。
小王觉得这个新馆长有些奇怪,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他只好退出办公室,继续应付那些投诉电话。
当天下午,一件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
03
"你们这些老太婆能不能安静点?!"一个准备考研的大学生终于爆发了。
他站起来,指着那群大妈大声喊道:"这里是图书馆!不是你们的聊天室!"
张大妈也不是好惹的,立刻反击:"小兔崽子,你说什么呢?谁是老太婆?"
"就说你们!"大学生气得脸都红了,"我在这里复习考研,你们在那里叽叽喳喳,还让不让人学习了?"
"学习?"张大妈冷笑一声,"你看你那德行,能学出什么名堂?还不如我们这些老太婆懂事呢!"
"你...!"大学生被气得说不出话。
这时候,其他正在学习的人也被吸引了注意力。有人开始小声议论,有人拿出手机拍摄,场面一度很混乱。
"都别吵了!"小王赶紧跑过来劝架,"有话好好说,别动火。"
可是双方都很激动,根本听不进劝告。
"凭什么要我们让着他们?"另一个大妈也站了起来,"现在的年轻人一点礼貌都没有,竟然骂老人!"
"就是,我们是长辈,应该尊重我们!"
"什么长辈?倚老卖老!"大学生也不示弱。
眼看冲突要升级,李文轩出现了。
"都安静。"他的声音不大,但很有威严。
奇怪的是,原本闹得不可开交的双方竟然真的安静下来了。
李文轩先走到大学生面前:"同学,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骂人是不对的。"
大学生低下头:"对不起,我太激动了。"
然后,李文轩转向那群大妈:"各位阿姨,虽然这位同学说话不当,但你们确实影响了其他人学习。"
"我们影响什么了?"张大妈还是很不服气。
李文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环顾四周,指着那些正在学习的人:"你们看看,这里有准备考研的大学生,有准备高考的高中生,还有查资料的市民。他们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那又怎么样?图书馆不是只为他们开的!"
"确实不是。"李文轩点头,"但是图书馆有图书馆的规则。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这里就乱套了。"
张大妈想要反驳,但被李文轩的气势震住了。这个新馆长虽然说话很客气,但眼神中有一种让人不敢造次的威严。
"我希望大家都能遵守图书馆的规则,互相尊重。"李文轩说完,又对大学生说,"你回去继续学习吧,我会处理这件事的。"
大学生点点头,回到座位上。其他围观的人也渐渐散去。
张大妈看着李文轩,总觉得这个人不简单。但她想不出哪里不对,只好悻悻地坐下。
李文轩回到办公室后,开始翻阅一些资料。这些资料看起来很普通,都是一些图书馆的管理条例和相关法规。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李文轩看得特别认真,还时不时地在某些条款上做标记。
"李馆长在研究什么?"小王好奇地问同事。
"不知道,可能是想找到解决办法吧。"
其实,不只是工作人员感到好奇,那些大妈们也察觉到了不对劲。
李文轩每天都会在阅览室里"巡视"几次,每次都会在她们附近停留一会儿。他不说话,只是观察,但这种无声的压力让大妈们感到不自在。
"这个新馆长有点奇怪。"王阿姨小声对张大妈说。
"管他呢,只要不敢赶我们走就行。"张大妈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也有些忐忑。
几天后,李文轩开始了一些"神秘"的行动。
他经常外出,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样子。有工作人员看到他拿着一个文件夹,里面似乎装着什么重要资料。
"李馆长最近在忙什么?"小王问办公室主任。
"不太清楚,他说是在研究解决方案。"
更奇怪的是,李文轩开始频繁地接电话。每次接电话时,他都会把办公室门关得严严实实,不让任何人听到谈话内容。
有一次,小王路过办公室门口,隐约听到李文轩在说:"...是的,情况就是这样...我需要你们的配合...对,就按我们之前商量的办..."
小王很好奇,但不敢偷听。他只知道,李文轩最近的行为越来越神秘了。
与此同时,那群大妈们依然我行我素。可能是觉得新馆长拿她们没办法,她们变得更加放肆。
张大妈甚至开始在图书馆里织毛衣,毛线球滚得到处都是。还有人带来了象棋,在阅览区下得不亦乐乎。
投诉电话越来越多,有家长威胁要向市长热线举报,还有学生扬言要在网上曝光这件事。
图书馆的名声岌岌可危。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文轩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04
周五下午,李文轩突然召集所有工作人员开会。
"从下周一开始,我们要实施一个新的管理方案。"李文轩站在会议室前,表情严肃。
"什么方案?"小王急切地问。
李文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这是我这几天准备的资料,里面详细说明了我们的应对策略。"
工作人员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李文轩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具体怎么做?"办公室主任问道。
"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李文轩收起文件,"记住,从周一开始,按我的指示行事,不要问为什么。"
会议结束后,所有人都觉得莫名其妙。这个新馆长到底想干什么?
周末过后,周一一大早,张大妈和她的姐妹们照例来到图书馆。
"今天感觉有点不一样。"王阿姨四处看了看。
确实有些不同。工作人员们看起来很紧张,时不时地朝她们这边看。而且,李文轩今天特别早就到了,一直在办公室里忙着什么。
"管他们呢,我们该干嘛干嘛。"张大妈不以为意。
上午十点左右,大妈们照例开始了她们的"茶话会"。聊天声、笑声在安静的图书馆里显得格外刺耳。
正在这时,李文轩下楼了。他径直走向服务台,拿起了电话。
小王看到李文轩的手势,心里一紧。按照之前的安排,他现在应该做什么来着?
李文轩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很轻,但足够让附近的人听到:"对,是我...情况就是这样...麻烦你们过来一趟...地址你们知道的..."
张大妈听到"过来一趟"这几个字,心里莫名地紧张了一下。她看向其他姐妹,发现大家脸上都有些不安。
"张姐,咱们是不是...?"王阿姨欲言又止。
"怕什么?我们又没做错事。"张大妈嘴上逞强,心里却开始打鼓。
李文轩挂断电话后,走到服务台前对小王轻声说了几句话。小王听完后,脸色有些犹豫,但还是点了点头。
"现在就去办。"李文轩的声音很轻,但语气不容置疑。
小王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说了几句话后挂断。
十分钟后,张大妈正和姐妹们聊得起劲,突然感觉到周围的气氛有些不对劲。其他读者开始频繁地朝她们这边看,窃窃私语声不断。
张大妈抬头一看,瞬间愣住了,脸色刷地变得惨白。其他几个大妈也察觉到了异常,说话声戛然而止,一个个眼神中满是惊恐...
05
张大妈看到的,是几个拿着摄像设备的人正朝她们走来。
"媒体记者?!"王阿姨倒吸一口凉气。
为首的是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女记者,身后跟着摄像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他们手里的设备在灯光下闪闪发亮,看起来专业而严肃。
"完了,完了..."另一个大妈小声嘀咕,"被媒体盯上了。"
张大妈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她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那些负面报道,那些被曝光的大妈们后来都被人肉搜索,甚至连家人都受到了影响。
"我们快走吧。"有人提议。
"现在走更显得心虚。"张大妈咬着牙说,"我们又没做错什么,怕什么?"
女记者走到她们面前,脸上挂着职业化的笑容:"你们好,我是市电视台的记者林慧。我们接到消息,说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想来了解一下情况。"
"什么现象?"张大妈警觉地问。
"就是关于老年人在图书馆的活动。"林慧说得很委婉,"我们想了解一下你们平时在这里都做些什么。"
张大妈松了一口气,看起来记者的态度还算友善。
"我们就是来避避暑,顺便聊聊天。"她如实回答。
"那你们有没有考虑过对其他读者的影响?"林慧问道。
"我们声音又不大,而且这里是公共场所,我们有权利使用。"张大妈开始为自己辩护。
摄像师一直在拍摄,这让其他几个大妈感到很不自在。她们纷纷用手遮脸,试图避开镜头。
正在这时,李文轩走了过来。
"李馆长,您来得正好。"林慧主动上前,"我们想了解一下图书馆方面对这件事的看法。"
张大妈等人紧张地看着李文轩,不知道他会说什么。按理说,馆长应该站在她们这边,至少不会在媒体面前说图书馆的坏话。
李文轩清了清嗓子,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外的笑容:"其实,我们图书馆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特别是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什么?张大妈愣了一下,这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06
"李馆长,您的意思是..."林慧有些意外。
"我们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借书、看书的地方,更应该成为市民的精神文化家园。"李文轩侃侃而谈,"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体,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
张大妈和其他几个大妈面面相觑,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她们原本以为会被媒体批评,没想到馆长竟然在为她们说话?
"所以您支持老年人在图书馆避暑?"林慧问道。
"避暑只是表面现象。"李文轩摇摇头,"我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些老年朋友们来图书馆,实际上反映了她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
"您能具体说说吗?"
李文轩转向张大妈等人:"她们虽然在聊天,但聊的内容都很有生活智慧。比如如何选购蔬菜、如何教育孙子孙女、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等等。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生活经验。"
张大妈听得云里雾里,但觉得这个馆长说得好像挺有道理的。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她们其实很愿意学习新知识,只是缺少合适的平台和引导。"李文轩继续说道。
"那么图书馆打算如何改进呢?"林慧的问题很尖锐。
李文轩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准备推出'银发智慧学堂'项目,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银发智慧学堂?"这是张大妈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是的。"李文轩看向她们,"我们计划在图书馆开设专门的老年活动区域,提供各种适合老年人的课程,比如智能手机使用、健康养生、书法绘画等等。"
林慧的眼睛亮了:"这个想法很有创意。那么这些老年朋友们愿意参加吗?"
她把话筒伸向张大妈。
张大妈有些紧张,但还是说道:"如果...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活动,我们当然愿意参加。"
"我们其实也想学点新东西。"王阿姨在旁边补充,"只是不知道去哪里学。"
摄像师忠实地记录着这一切。谁也没想到,原本的负面事件竟然变成了一个正面的改革故事。
李文轩趁热打铁:"我们还计划邀请这些有生活经验的老年朋友们担任志愿者,为年轻人提供生活指导。这样既发挥了她们的价值,也促进了代际交流。"
"这个想法太棒了!"林慧兴奋地说,"我们一定要跟踪报道这个项目的进展。"
采访结束后,记者们离开了图书馆。张大妈等人还沉浸在刚才的震惊中。
"张姐,这个馆长到底想干什么?"王阿姨小声问道。
张大妈摇摇头:"我也不明白。不过听起来好像对我们有好处?"
07
当天晚上,市电视台播出了这次采访。新闻的标题是《创新服务理念,图书馆将推出"银发智慧学堂"》。
报道中,李文轩被塑造成了一个有远见、有温度的管理者,而那些大妈们也被描述为"渴望学习的老年群体"。
张大妈在家里看到这个新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竟然上电视了!而且还是正面报道!
第二天,她迫不及待地来到图书馆,想看看那个神奇的馆长还会有什么动作。
李文轩正在阅览室里等她们。
"张阿姨,您来了。"李文轩笑着打招呼,态度比之前友善了很多。
"李馆长,昨天电视上说的那个什么学堂,是真的吗?"张大妈直接问道。
"当然是真的。"李文轩点点头,"不过在正式开课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您和其他阿姨们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制定更合适的课程。"
张大妈有些疑惑:"了解什么情况?"
"比如您之前的工作经历、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等等。"李文轩解释道。
在李文轩的引导下,张大妈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没想到,这一讲就讲出了很多令人惊讶的内容。
原来,张大妈年轻时是一家纺织厂的技术员,对各种面料和制衣工艺都很精通。王阿姨曾经是小学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有一个李阿姨,退休前是医院的护士长,对健康护理知识了如指掌。
"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李文轩认真地说,"你们完全可以把这些知识传授给需要的人。"
"真的可以吗?"张大妈有些不敢相信。
"当然可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如何挑选面料、如何护理身体等等。而你们恰恰是这方面的专家。"
张大妈听了,心里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原来她们这些"避暑的大妈",竟然还有这么大的价值?
就在这时,一个更大的惊喜出现了。
市文化局的领导来到了图书馆,专门了解"银发智慧学堂"项目。
"李馆长,这个项目很有创新性。"文化局长表示赞赏,"我们准备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全市的示范点。"
张大妈等人在旁边听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们从"麻烦制造者"一下子变成了"项目参与者"?
更令人意外的是,李文轩竟然提议让她们担任项目的"首席顾问"。
"您的意思是..."张大妈结结巴巴地问。
"我希望您能帮助我们设计课程内容,并且担任部分课程的讲师。"李文轩认真地说,"毕竟,您比我们更了解老年人的需求。"
这一刻,张大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认可。
08
一个月后,"银发智慧学堂"正式开课了。
图书馆专门划出了一个区域,布置成温馨的教室。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智能手机使用、健康养生、传统手工艺、家庭教育经验分享等等。
张大妈成了"服装搭配与面料知识"课程的讲师,王阿姨负责"隔代教育经验分享",李阿姨则开设了"家庭健康护理"课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课程大受欢迎。不仅老年人踊跃参加,连很多年轻人也慕名而来。
"张老师,这种面料适合做什么样的衣服?"一个年轻妈妈举手问道。
"这是纯棉的,透气性好,适合做夏天的衣服。但是容易皱,需要注意保养。"张大妈耐心解答,俨然一副专业老师的样子。
课堂上,老年人和年轻人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场面温馨而和谐。这和之前那种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的声誉不仅没有受损,反而因为这个创新项目而声名鹊起。
"李馆长,您真是太厉害了。"小王佩服地说,"您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李文轩笑了笑:"其实很简单。与其把问题看成麻烦,不如把它看成机会。这些老年人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用技能,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她们提供一个发挥价值的平台。"
"可是她们之前的行为确实影响了其他读者。"
"那是因为她们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李文轩解释道,"人都有被认可、被需要的渴望,特别是老年人。当我们给了她们这样的机会后,她们自然就愿意配合了。"
半年后,这个项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他城市的图书馆纷纷派人来学习经验,相关部门也准备在全省推广这种模式。
张大妈从一个"避暑的大妈"变成了"银发讲师",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有了成就感,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要是没有李馆长,我们现在还在为避暑的事情发愁呢。"张大妈感慨地说。
09
一年后,市图书馆因为"银发智慧学堂"项目获得了"全国创新服务奖"。李文轩被评为"优秀图书馆馆长",张大妈等人也被邀请到省里分享经验。
在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问李文轩:"您当初是怎么想到这个解决方案的?"
李文轩想了想,说道:"我觉得管理的艺术不在于对抗,而在于引导。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有它存在的原因,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这个原因,然后用合适的方式去解决它。"
"那您对其他管理者有什么建议吗?"
"我想说的是,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急于对抗。多观察、多思考、多沟通,往往能找到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台下的张大妈听着,心中满怀感激。她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夏天,那个改变了她生活的决定。
如今,图书馆的老年活动区域每天都很热闹,但这种热闹是有序的、有意义的。老年人们在这里学习新知识,传授老经验,与年轻人和谐相处。
而那个曾经让所有人头疼的"避暑问题",早已成为历史。
李文轩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热闹而有序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想起自己当初说过的那句话:"让她们凉个透。"
现在看来,她们确实"凉"得很透——不仅身体凉快了,心也凉快了。更重要的是,她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位置。
这或许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化解矛盾,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