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想到,打了这么久的乌克兰,居然可能比欧盟的命还长。
这话听着像个笑话,但看看欧洲大陆现在这副样子,你可能就笑不出来了。从伦敦到柏林,再从巴黎到华沙,整个欧洲就像一个巨大的压力锅,里面的气压越来越高,盖子已经开始嘎吱作响。政治洗牌、政府换届,搞得热热闹闹,结果呢?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就说法国吧,马克龙政府这两年换总理跟走马灯似的,最近的一次,新总理勒科尔尼屁股还没坐热,全国性的大罢工就先给他来了个“下马威”。前任贝鲁想削减点公共开支,预算案直接被议会给否了,只能灰溜溜辞职。这背后,是法国社会彻底的撕裂,极右翼“国民联盟”的支持率眼看要冲到40%,传统的政治精英们想搞点改革,发现自己被堵在街头和议会的双重夹击里,动弹不得。
法国的老对头英国,那情况也是半斤八两。斯塔默领导的工党,刚上台时支持率还有个四成,现在直接腰斩到20%。反倒是那个极右翼的改革党,跟打了鸡血一样,支持率飙升到30%。经济差,移民问题又闹心,伦敦街头那十一万人的反移民游行,连马斯克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来掺和一脚,把水搅得更浑了。
德国那三党组成的“红绿灯”政府,从上台第一天起就摇摇晃晃。一个想搞绿色能源,一个死保传统工业,两边在内阁里就能吵翻天,政策到了地方更是各行其是,经常出现“左右互搏”的奇观。被扣上“极右翼”帽子的选择党,反而在这种混乱中成了德国东部一些地区最受欢迎的政党。
说白了,欧洲今天的溃烂,不是什么突发疾病,是慢性病拖成了绝症。2015年的难民潮像一道撕裂的伤口,还没愈合,新冠疫情又来一拳,紧接着俄乌战争把能源和通胀的火给彻底点着了。这一连串的打击,哪个单一国家的政府都扛不住。执政党夹在短期民意和长期战略之间,里外不是人,最后只能是政策反复横跳,执政联盟说散就散。
这种“执政无力感”一旦从庙堂之上蔓延到街头巷尾,政府的公信力也就跟着流失干净了。这恐怕才是欧洲真正的“体质问题”。
更要命的是,欧盟内部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南北的贫富差距,东西的价值观分歧,疫情时搞了个复苏基金,以为能拉近点距离,结果呢?在产业竞争、能源依赖这些更要命的问题上,裂痕反而更大了。德国这个欧洲的工业火车头都陷入了技术性衰退,法国的公共债务已经冲破了GDP的112%这个吓人数字,南欧那些国家的年轻人,失业率常年挂在20%以上。
高通膨虽然最近看着缓和了点,但过去几年物价飞涨,已经实实在在地掏空了中产阶级的钱包。底层民众的生活,越来越依赖国家的补贴。福利国家这套模式,在人口老龄化和移民涌入的双重压力下,已经不堪重负。法国隔三差五的反改革示威,德国铁路工会那没完没了的罢工谈判,都是这根链条快要绷断的声音。
所以你看,任何一个有脑子的政治家都明白,不改革就是等死。但谁要是敢动刀子,谁就得先面对选票的审判,这成了一个死循环。于是,政策瘫痪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默认选项。
当政治精英们连民众最基本的需求都回应不了,当民族国家重新回到零和博弈的旧轨道,欧洲冷战后几十年的“一体化”大梦,可能真的要醒了。而这场梦的外面,站着的,可能就是那个谁都没想到能撑到今天的乌克兰。